◇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历史思维,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把握历史主动的高超能力 ◇提升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有助于坚定“四个自信”,有助于抓住战略机遇、把握住发展大势,有助于应对风险挑战、经受重大考验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不断夯实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想根基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鞠鹏摄/本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总结百年党史正反两方面经验,在历史智慧的学习运用中提升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就是运用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历史思维,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前进主动权的主观能动性。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 习近平: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这段话出自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讲话。
6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举行会谈。 夏日的北京,阳光明媚,万木葱茏。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将于6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人人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伟大梦想。
习近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芒种时节,一场聚焦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座谈会召开。 解剖麻雀为全局。
一直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为《福州古厝》作序、保护三坊七巷、多次踏访历史文化古迹,强调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热解读在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高效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投入生产。 6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环产业园调研,实地察看产品生产流程,详细了解园区企业半导体和光伏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情况。
正定县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多渠道开展民间办学,积极组织在职干部文化补习,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建设齐头并进,人才队伍结构日益完善。聚人才之力,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必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有这样一部中国著作 在海外“圈粉”无数 有人反复研读 有人写下连篇笔记 将它视作一扇了解中国 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 这部著作就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近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多语种版 出版发行 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 葡萄牙文、德文、日文及中文繁体等8个文版 与海内外读者见面 请跟随新华社记者 与本书的译者、海外政要、学者进行深入对谈 一起从这本书中 读懂新时代中国.
6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举行会谈。 习近平强调,中洪建交,功在当今,利在长远。
6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洪都拉斯总统卡斯特罗举行会谈。 习近平指出,今年3月,中国同洪都拉斯建立外交关系,你是首位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洪都拉斯总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高度重视,进行了一系列考察调研,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人民网带您重温重要论述,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以贯之的深厚情怀。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 习近平: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段话出自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贯通古今的文化自觉,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6月7日在内蒙古调研边境管控和边防部队建设情况,听取北部战区、陆军、驻内蒙古边防旅、内蒙古军区有关情况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全军部队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认为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开创新时代边防工作新局面一系列带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必将激励广大官兵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为党和人民守好边、固好防,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谈到了“三北精神”,并深情讲起他见过的那些用一辈子去坚守的治沙人:宁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塞罕坝林场望海楼的护林员夫妇……正是无数平凡的他们,以尺寸之功积累千秋之利,创造了世界上最大人工造林面积的绿色奇迹。
2023年6月1日、2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一馆一院”,强调“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关于文化传承、文明交流互鉴,总书记始终挂在心上。
“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上展现新作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近日,在内蒙古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5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河北省沧州市,考察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他走进麦田,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并向正在田里劳作的种植户、农技专家询问旱碱麦产量、价格、品质、收益等。
5月11日,在河北沧州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黄骅市仙庄片区一片旱碱地麦田,仔细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总书记向正在田里劳作的种植户、农技专家询问旱碱麦产量、价格、品质、收益等,指出要“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热解读一条高铁联通两座城市。乘坐京雄城际铁路列车从北京西站出发,经过50多分钟的风驰电掣,就能到达河北省雄安新区。
耕地、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这一次,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走进旱碱地麦田,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中国-中亚峰会将于5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峰会。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习近平:要强化源头治理,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这段话出自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这是一片“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的土地 这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大计”的城市 这里就是雄安 这座城市映照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习近平第三次来到雄安新区考察 这次考察释放了什么信号? 这座“未来之城”又将如何以此次考察为新起点继续发展? 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制片:徐泽宇 剪辑:高杉 统筹:曹阳 摄像:邹尚伯、曲澜娟、张硕 记者:张涛、曹国厂、牟宇、高博、杜一方、朱旭东 编校:汤谷涵 新华社徐泽宇工作室 新华社河北分社 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习近平:我们将继续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绿色发展合作。 这段话出自2020年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到基层调研,田间地头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之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从今年4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春天,是新程再启的时节。2023年的春天,中国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全票当选国家主席。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将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建交31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赓续千年友好,在密切交往中谱写了许多暖心故事和友好佳话,汇成了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动人乐章。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石家庄,走进生产车间察看芯片生产流程,步入展厅察看医药产品展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指引,聚焦一个主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握一个关切:科技自立自强。
4月27日, 2023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工匠精神不仅是大国工匠群体特有的品质,更是广大技术工人心无旁骛钻研技能的专业素质、职业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就要在追求卓越中超越自己。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四个之问”的重要意义,加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