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多个场合就“一带一路”发表重要论述。
共建“一带一路”走过10年,给世界带来引人注目的深刻变化。 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10年只是序章。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召开,重温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共同努力,走出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万里长江图,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起而行之、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高峰论坛的举行备受瞩目。
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项目满足超过2200万人的用电需求、埃及二号卫星项目使埃及成为首个具备卫星总装、集成和测试能力的非洲国家……十年来,一系列“中国标准”正逐步走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改变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央视网“青春大课”栏目推出主题思政课,本期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国网国际发展有限公司首席合规官曲扬、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埃及二号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崔玉福,一起看“一带一路”的科技创新合作。
“小小一株草,情牵万里长”,菌草被很多国家的民众称为“中国草”、“幸福草”。 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对菌草技术赞赏有加,并亲自“代言”。
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先后来到江西省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地,深入长江岸线、企业、历史文化街区、农村等进行调研。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习近平作出新指示。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10年来,“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在斐济,菌草技术被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在卢旺达,3500多户家庭参与菌草生产,许多农户依靠菌草种植增加了收入……如今,小菌草已经从“中国草”成为惠及多国的“幸福草”。从2000年走出国门至今,菌草技术已在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扎下友谊之根,结出共赢之果,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跟着习主席看世界》系列特别策划“‘一带一路’工程图鉴”,聚焦铁路、桥梁、港口、电力、建筑等领域工程建设,展现大道同行的非凡成就。本期让我们聚焦电力建设者的故事,看中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动如何点亮“一带一路”万家灯火,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强大动能。
10月16日 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 我们很难不想起他 袁隆平 高中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中 讲述了他毕生研究 杂交水稻的故事 今天 沿着课文的线索 一起追忆袁老 画中画 拼尽毕生精力 他要让中国人吃饱饭 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 是袁隆平梦想开始的地方 也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 1953年 袁隆平初到湖南安江 就被这里的江水吸引了 从此 人们总能在江面上 见到他矫健的身影 但到了1960年 他的身影突然不再出现 袁隆平在自传中 提到了这段往事: “因吃不饱饭,就中断了游泳” 在切身的饥饿中 袁隆平立下了坚定的志愿 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不久之后 袁隆平在稻田里查看时 突然发现一株个体伟岸的水稻 进一步研究发现 这株水稻是天然杂交稻 它的出现 为袁隆平指明了 水稻育种的新方向 此后 袁隆平不断地探索、实验…… 那切身的饥饿记忆 和要让中国人吃饱饭的坚定信念 成了他无数次挫败后 继续坚持的动力 1973年 袁隆平终于完成了 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 袁隆平生前说: “科学研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都是失败居多 但是我们从失败里面 总结经验教训 让失败为成功之母” “禾下乘凉梦”的背后 是他的家国情怀 “梦见我这个试验田的水稻 长得比高粱还高 我好高兴 我就坐在我的稻穗下乘凉……” 众所周知 袁老有一个“禾下乘凉梦” 高中语文课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中 记述了这个梦境 袁隆平的学生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邓华凤说: “10多年前他(袁老)问我 你知道我为什么一直搞 高产高产再高产吗? 我说您老人家不是搞‘禾下乘凉梦’吗? 他说不是的 我们国家这么多的人口 经济社会要高质量发展 意味着要占有更多高质量的耕地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 一定要有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 提供更多更好的高产品种和技术 使国家能够腾出更多的耕地 来搞经济建设” “禾下乘凉梦”的背后 是袁隆平扎根大地 心系家国的情怀 …… 74岁,超级杂交水稻亩产900公斤研究 82岁,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 84岁,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100公斤研究 88岁,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200公斤研究 90岁, 培育第三代、第四代 第五代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水稻 这是袁老人生最后17年的奋斗足迹 他把自己的一生交给水稻 只为国人吃饱饭、吃好饭 袁老生前曾说: “我这一生就是扑到水稻上面 我最心爱的东西是什么呢 就是高产水稻 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 能够实现‘禾下乘凉梦’ 我没有实现,我的后继有人 他们会实现的,加油!” 致敬袁老,缅怀袁老 10月13日-10月22日 每天20点档 锁定CCTV-7国防军事频道 一起看 《课本里的英雄》.
习近平:我们要继续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深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编者按: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概念被首次提出。
核心阅读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根本任务、方针原则、基本要求,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建设多次提出明确要求。
5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河北省沧州市,考察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他走进麦田,仔细察看小麦长势,并向正在田里劳作的种植户、农技专家询问旱碱麦产量、价格、品质、收益等。
5月11日,在河北沧州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黄骅市仙庄片区一片旱碱地麦田,仔细察看小麦长势,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总书记向正在田里劳作的种植户、农技专家询问旱碱麦产量、价格、品质、收益等,指出要“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热解读一条高铁联通两座城市。乘坐京雄城际铁路列车从北京西站出发,经过50多分钟的风驰电掣,就能到达河北省雄安新区。
耕地、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这一次,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走进旱碱地麦田,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中国-中亚峰会将于5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峰会。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习近平:要强化源头治理,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这段话出自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这是一片“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的土地 这是一座承载着“千年大计”的城市 这里就是雄安 这座城市映照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习近平第三次来到雄安新区考察 这次考察释放了什么信号? 这座“未来之城”又将如何以此次考察为新起点继续发展? 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制片:徐泽宇 剪辑:高杉 统筹:曹阳 摄像:邹尚伯、曲澜娟、张硕 记者:张涛、曹国厂、牟宇、高博、杜一方、朱旭东 编校:汤谷涵 新华社徐泽宇工作室 新华社河北分社 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习近平:我们将继续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绿色发展合作。 这段话出自2020年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到基层调研,田间地头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之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重要论述。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从今年4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春天,是新程再启的时节。2023年的春天,中国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全票当选国家主席。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将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建交31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赓续千年友好,在密切交往中谱写了许多暖心故事和友好佳话,汇成了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动人乐章。
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石家庄,走进生产车间察看芯片生产流程,步入展厅察看医药产品展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指引,聚焦一个主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握一个关切:科技自立自强。
4月27日, 2023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工匠精神不仅是大国工匠群体特有的品质,更是广大技术工人心无旁骛钻研技能的专业素质、职业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就要在追求卓越中超越自己。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四个之问”的重要意义,加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