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8日上午,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题: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新华社记者 在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迎接更多游客探寻八千年前此地先民的生活,春节前夕推出增强现实技术服务。
在上海豫园体验中国传统技艺,在当地中学与中国同龄人相识相知,在复旦大学追寻中美交流的历史足迹……1月26日至29日,作为习近平主席的小客人,美国马斯卡廷中学学生代表团一行24人在上海参加“体验上海·知行中国”2024年中美青少年联谊活动。欢声笑语中,彼此依依惜别,播下友谊的种子,相约来日方长。
这是一次触及思想、触及灵魂的大学习——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宏阔的战略眼光、坚定的理论自觉、强烈的历史担当,作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
2023年5月1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拍摄的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十 新华社记者史竞男、杨湛菲、王明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重要标志。
联播+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报告》《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 会议强调,要持续抓好落实,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更好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这是2022年7月30日拍摄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新华社记者周玮、王鹏、徐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文化长卷徐徐展开。
天天学习隆冬的北国边疆,大地鹤雪,高天寒流。位于大兴安岭西麓的三角山哨所,担负着中蒙边界阿尔山至松贝尔口岸地区的执勤守卫任务。
2023年12月28日,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村民在村晚舞台上表演腰鼓。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题: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八 新华社记者李延霞、刘慧、刘开雄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泉州向海而兴,先民奋楫远航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熠熠生辉。为保护好这座海丝古城的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倾注了很多心血。
2023年12月3日,以“提振全球信心 共促媒体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广州南沙举行开幕式暨全体会议。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 题: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七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
敦煌,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湾清泉,照鉴过去,也照耀未来。 80年前,1944年1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
2015年3月25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社区亮相安徽合肥。新华社发(解琛 摄)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题: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六 新华社记者黄玥、董博婷、齐琪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2023年5月1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拍摄的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题:坚定文化自信 巩固文化主体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记者潘洁、郁琼源、严赋憬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夜晚时分,哈尔滨中央大街华灯初上,游客徜徉在铺满面包石的步行街上,欣赏着街道两侧独具特色的欧式建筑,领略老街百年芳华。 2024年1月6日,身着民族服饰的赫哲族群众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与游客互动。
加勒比海碧波荡漾,水面东北端有两个南北相隔不远的小岛,这就是安提瓜和巴布达。安巴是东加勒比地区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也是东加勒比地区首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不断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更大的胜利,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法治建设的模范、制度执行的表率,以实际行动带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要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不断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人民群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将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8月21日至24日出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并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对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论述,他指出,金砖国家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合作共赢的好伙伴。
在长期的宣传思想工作实践中,我们党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这段话出自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注重效益,就是要根据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质,既算经济账,又算综合账,做好可行性研究和综合成本收益核算,搞好持续运营,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
核心阅读社会在变革,客观事物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特别是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以文化人、固本培元、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山西独有的文化资源,推动红色革命文化与传统廉洁文化融合发展,打造好廉洁文化品牌,开辟好清廉课堂,讲述好廉洁故事,教育广大党员真正从思想上筑牢廉洁的防线。
将传播中华现代文明同培养国际学生相结合,与其他国家高校建立起良好交流合作机制,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到中国来感受中华文化,积极培养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者,为世界教育发展和现代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 习近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怀、关爱英雄模范,推动全社会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这段话出自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夯实了保护绿水青山、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
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严守政治规矩、严明政治纪律作出重要论述,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遵循。
熟悉的动作,不变的情怀。数十年如一日,习近平始终保持劳动本色。
盛夏时节,万物荣华,大美长江,风景如画。 7月25日清晨天刚亮,61岁的熊根荣就带着几名队员驾驶汽轮沿着近60公里长的江面进行巡逻。
无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来检视发现自身不足,做到知耻而后勇。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9年6月24日)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即君子要时刻检视自身,好像常有过错一样。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眼下,防汛救灾仍处在吃劲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编者按】回顾习近平地方从政经历和治国理政实践,很多极具意义的细节与瞬间令人印象深刻。《天天学习》策划推出微故事系列——“近观”,回望难忘瞬间背后的故事,阐释其中蕴含的深意。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地方考察调研,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8月15日,我们迎来了首个全国生态日。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以“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 习近平: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这段话出自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的讲话。
编者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登古城、访书院、寻文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探寻中华文明、守护中华文化始终饱含深情、念兹在兹。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 18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2005年8月15日考察湖州市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应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 ◇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知识来源,实现从西方理论“搬运工”到中国学术创造者、世界学术贡献者的根本转变。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强调要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
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湖州市安吉县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编者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专栏特别推出系列长图解《总书记“公开课”》,与您一起从总书记的“知”与“行”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学论断。
习近平: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这段话出自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