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人民大会堂巨幅壁画《江山如此多娇》前,42位外国新任驻华大使向习近平主席一一递交国书。 面对各国使节,习近平主席说:“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中国一如既往,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努力为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原标题:学习新语|“大家跟我说了很多心里话,我一直记在心上” 习近平主席每年的新年贺词,声声温暖,句句真情。向人民致敬,为人民打气,“人民”始终是习主席新年贺词的中心。
点击看视频 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合资企业、物流枢纽、自贸试验区,一路察实情、观进展、谋未来,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时刻记挂群众冷暖,看乡村、到社区、入企业、进校园,心之所系、行之所至!一件件民生“小事”,一次次考察调研,总书记念兹在兹是人民。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标注了中国外交的崭新坐标。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下,中国外交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树立了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文化,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思考着中华文明的古与今,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身体力行推动中华文化再铸辉煌。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总部署。晋城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晋城实践,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决定》提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这是党中央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稳步提升我国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的重要举措。
《决定》强调:“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这明确了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的目标任务,对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寄托了中国人生活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价值理念的春节文化,将更好走向世界。
匈牙利青年时隔15载第二次向习近平主席献花,成就一段见证“中匈友谊友好的成长”佳话;长期致力于对华友好事业的好朋友、老朋友在北京共聚一堂,聆听习近平主席阐释人民友好事业的重要意义…… 2024年,习近平主席与多国民众亲切互动,亲力亲为面向各国人民开展友好工作,搭建起更多民间交往、务实合作、人文交流、面向未来的桥梁。这些亲历者和参与者回首难忘时刻,深受鼓舞,期待继续感知中国、传承友谊。
“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进入新时代,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4次出访,数万公里行程,上百场双多边活动……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会新朋、晤老友,引领大国外交在新征程上阔步向前,以元首外交推动国际合作,用“中国行动”展示“中国担当”。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对坦桑尼亚学者汉弗莱·莫西而言,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是“2024年最大惊喜”;在重新成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的斯梅戴雷沃钢厂,工人们聚精会神聆听习近平主席的复信;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说,习近平主席在信函中的鼓励让年轻人看到“未来是光明的”…… 2024年,从大洋彼岸的“老朋友”到热爱中国文化的“小朋友”,从文化、旅游、友好城市等主题的人文交流盛事到媒体智库等主题的论坛活动,习近平主席通过复信、贺信面向各国人民开展友好工作。全年30余次“书信外交”,架起人民相知相亲的桥梁,传递着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共同发展的诚意和温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2024年,从乡村到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步履不停,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把脉定向。
【本期导读】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办好。
新时代,“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 “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更多人“用得上”信息服务。
王立忠 高质量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以安全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盯住关系国家和区域安全的科技、产业、金融等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夯实安全发展的基础。
王早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梁丽萍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就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作出系统部署。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要深刻认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意义,站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立场,让民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亮底色。
《决定》提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和法治经济。
《决定》提出:“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这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抓好改革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
10月29日,面向“关键少数”的重要一课,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坚持守正创新、讲求科学方法、营造良好氛围提出明确要求。
10月2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科学方法。
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加快建构中国就业理论体系,积极讲好中国就业故事,有效提升我国在就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伏尔加河畔,千年古城喀山,多元文化交融交汇之地。“全球南方”国家从四大洲、南北半球纷至沓来。
原标题:习近平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李强出席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并讲话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近年来,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履职尽责,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有力服务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习近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10月24日,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金砖会晤进入最后一天。当天最重要的一项议程,是“金砖+”领导人对话会。
喀山,俄罗斯伏尔加河畔千年古城,见证了金砖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时刻——扩员后的首次金砖会晤。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23日,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俄罗斯喀山10月25日电题:“时代的风浪越大,我们越要勇立潮头” ——习近平主席赴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纪实 新华社记者郝薇薇、杨依军 人民日报记者胡泽曦、张志文 从北京出发,飞越5个时区、5000多公里的长途。习近平主席的专机抵达喀山国际机场。
伏尔加河静水流深,如岁月的沉思,深邃宁静;伏尔加河滚滚向前,如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 世界的目光聚焦伏尔加河畔,历史的指针指向千年古城喀山。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
发展优质高效服务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有之义,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现代服务业赋能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通过制造业的需求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升级。
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商品交易市场网络,将发展商贸流通规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商贸流通网点、设施用地或空间需求,优先保障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市场、便利店等民生设施用地。统筹规划物流枢纽,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合作机制,加强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同时要看到,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制约,资源要素流动不畅、一些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影响制约内需潜力释放,劳动、土地、环境等要素趋紧制约投资增长,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
当地时间10月22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前夕,习近平主席在喀山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时指出,金砖合作机制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平台,是推动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支柱力量。 最重要的“团结合作平台”、“支柱力量”,阐明金砖合作机制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地时间10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领导人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汇聚“全球南方”磅礴力量 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多国人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深刻把握世界大势,深入阐述“全球南方”团结合作中国主张,充分彰显了中国担当,为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建设更美好世界凝心聚力、指引方向。
深秋的东欧平原,伏尔加河蜿蜒流淌。青山环抱,流水汤汤,喀山迎来远方贵客。
应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邀请,10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主席将赴俄罗斯喀山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2024年是“大金砖合作”开局之年。
这一次,在福建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一种精神:“敢为人先、爱拼会赢”;在安徽合肥,他引用了一句话:“人生能有几回搏”。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拼搏,是理解总书记闽皖之行的一个关键词。
原标题:微观察·习近平总书记闽皖行 “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 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安徽考察,走进谷文昌纪念馆。
这一次,在福建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一种精神:“敢为人先、爱拼会赢”;在安徽合肥,他引用了一句话:“人生能有几回搏”。 拼搏,是理解总书记闽皖之行的一个关键词。
10月16日,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参观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 展台上,摆放着一本蓝色封皮、厚达300多页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仔细翻阅。
10月15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福建、安徽考察调研,指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福建,总书记深入漳州、厦门的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考察,要求“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习近平总书记开启了一趟行程密集的考察调研,从东南沿海到江淮大地,四天时间,两省四市,看大潮正起、千帆竞发。 在福建,于美丽海岛感受乡村振兴新路径,在厦门回忆筚路蓝缕创业史,展望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