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
因地制宜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当前,“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脱贫地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因地制宜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为脱贫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夯实生产基础,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实现生产发展,关键要从生产基础入手,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突出特色优势,实现集群化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着眼地区长远发展,树牢全局意识,增强系统观念,立足发展基础和优势特色,统筹资源要素,体现比较效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重点突出产业布局、资源整合、项目遴选和联农益农等关键环节,强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等上位规划衔接,以规划引领产业,形成聚合效能,增强规划前瞻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广泛吸收意见建议,确保规划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延伸产业链条。坚持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的发展思路,打通产业上下游端口,纵向联合前端的要素供给市场以及后端的产品销售市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瞄准产业链后端储藏和销售发展短板,加大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加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力度,提升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展会的影响力,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有效破解产业链延伸制约因素,形成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打造链条完整、功能齐备、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布局。
突出集群发展。要补齐我省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还不优、规模还不大、特色还不显等短板,坚定实施“特”“优”战略,系统整合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要素,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建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样板,走出一条生产基地化、加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的发展路径,真正让特色产业成为优势产业、富民产业,有效支撑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高生活品质,提升乡村振兴实效
实现生活富裕,重点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城乡融合、工农互促之路,既“富口袋”,也“富脑袋”。
改善就业条件。立足省情农情,以技能提升为核心,加快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抓住省校合作共建“十二大基地”发展机遇,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重点做好技能培训和持证就业,广泛开展订单式、菜单式和“初级—中级—高级”梯次技能培训。精准制定帮扶政策,分群体、分类别、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完善公共服务。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眼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加大公费农科生支持力度,推动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深度对接。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探索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对人口较少的偏远山村探索设立中心卫生室或采取乡镇卫生院托管派驻等多种方式,形成县乡一体、以乡带村、分工协作、三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
繁荣精神文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积极开展送戏下乡、便民演出等活动,加快乡镇文化站、农村书屋建设,丰富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活跃农村生活、传承民俗文化的作用,依托互联网、融媒体、云直播等新媒介,拓宽公共文化供给渠道。
擦亮生态底色,打造乡村振兴名片
实现生态良好,核心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道路。
健全生态制度体系。立足我省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以系统综合治理为目标,建立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区域内联防联控和共治共建,坚持宣教与应用结合、监管与激励并重,积极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参与绿色生产消费全过程,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方面全过程。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约束,一体推进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双赢互促”。要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流域综合保护开发,加强县域中小流域水源综合治理,把水资源保护涵养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做到源头治理、过程治理和系统治理有机统一。积极推进生态与康养、文化等要素融合,逐步实现山地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村镇园林化、庭院花果化。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强化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广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等高效旱作节水技术,打造一批高效节水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提高农田水利有效利用系数。立足“碳达峰”“碳中和”,继续加大太行山区营造林支持力度,组建专业运营公司,探索碳汇交易,推进资源资产化,推动产业发展和生态保障的良性循环互动。立足“种养结合、草畜联动、农牧互补、循环发展”思路,在雁门关地区打造草畜联动循环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作者分别为:山西农业大学乡村调查研究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吕凯 贾步云。本文系山西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山西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B20212108)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