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着力点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山西讲坛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用全新的理念视野谋划定位、用全新的思路办法破解难题、用全新的体制机制增强活力,深入解放思想、厚植创新思维,破解瓶颈制约、解决突出矛盾,强化市场观念、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推动招商引资增效、项目建设加速、营商环境优化、环境品质提升,谱写开发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篇章。
  以智慧智能为方向,打造“科技引领、人才振兴”的创新驱动高地。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推进开发区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招商引资向选商引智转变。一要深化“数智”赋能产业部署。以数字经济为“引擎”,发力“科技端”供给侧改革,通过平台经济、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以点带面吸引集聚高新高端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生态,为传统产业赋能。二要涵养科技创新良好生态。鼓励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向研发基地转变,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联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三要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平台。紧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关键人”,通过顾问指导、退休返聘、人才租赁等举措,探索柔性化、弹性化引才机制,打造一支理论基础好、服务能力强的科技工作队伍;采取双向挂职、共建专业、产业协同等方式,深化开发区与高校及政府间的人才合作;建立健全产业链“链长制”。
  以总体规划为统领,打造“整体联动、内涵提升”的区域协调高地。明晰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让协调成为开发区发展的内生特点。一要高标准实施规划引领。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明晰开发区发展定位,以产业转型、空间优化、区域融合为目标进行总体规划,构建协调联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二要持续优化产业布局。结合开发区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现实条件,着眼自身比较优势,科学论证产业布局、明晰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提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开发区项目由“小散低”向规模、集中、中高端转变。三要走区域特色化竞争道路。有针对性地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园区,以特色园区建设为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平台,推动园区项目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以动能转换为主攻,打造“减污降碳、生态优先”的绿色崛起高地。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一要由拓展面积向提高效益转变。加快退出低端无效供给,以“腾笼换鸟”引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并对开发区开展低效用地摸排,探索深化以流转、协议置换、合作经营、自主开发等方式,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再开发、再利用,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二要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打造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业、生态产品,走经济与生态共发展、人与环境相和谐之路。三要以科学的指标体系推动开发区争先进位、提档升级。强化绿色发展责任担当,对产业转型、创新驱动、资源环境和增长质量等方面的考核指标进行优化,引导和倒逼开发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走质量效益型、创新驱动型、绿色集约型发展道路。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打造“产业立区、项目兴区”的开放合作高地。持续完善开放格局,在开放的必由之路中优化招商环境、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发展质量。一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强招商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与重点研究机构、政府智库等方面的沟通联系机制,综合运用“一对一”“点对点”精准招商、以商招商、挂图招商、产业链招商、集群招商、与专业招商机构合作等方式,拓展招商渠道。二要引入外部专家评估机制。引导开发区健全项目招引流程机制,倡导组建由企业家、研究人员、学者、政府干部等人员组成的项目招引评估专家库,深化细化落实项目招引研判评估,在充分了解项目投资方以及项目预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确保招引项目研判不流于形式。三要在高水平开放中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坚持与国内外价值链相对接、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在开放发展中构建现代化制度体系和法治架构。坚持市场导向、深化管运分离,持续推进行政体制、金融体制、商事制度、人才体制等改革。
  以产城融合为根基,打造“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共享共富高地。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要全面推进“党建+”工程。抓好党建与改革、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净化政治生态。二要创优最佳投资“洼地”软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采取“服务+管理”模式,建立园区企业基础信息库和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落实开发区投资项目领办代办制度,以贴心服务精心筑巢引凤、创优投资环境,提高项目落地、推动项目发展。三要共享产城融合发展红利。鼓励开发区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人才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持续优化城市功能配套建设,以宜业宜居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 杨晓琴)

(责编:candy、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