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向新而行 再谱新篇
——朔州市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观察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向新而行 再谱新篇
——朔州市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观察
省定13座智能化煤矿建设全部完成,先进产能达到97%;全市粮食产量25.93亿斤,玉米单产创全省最高纪录;“四条全产业链”初步构建,“六大基地”形成规模,草牧业6项指标连续多年全省第一;环境空气质量全省排名第二,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历史上首次……
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电生产基地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朔州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统筹推进能源革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向新质生产力而行、向高质量发展而为,佳绩频传,硕果累累。放眼这片热土,一处处在建项目加紧施工,一批批重点人才加快引进,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朔州,正在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全方位转型的突围之路。
因势而谋
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
朔州尽管建市已经35年,但对于这样一个内陆城市来说,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捉襟见肘”。如何把短板补齐,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朔州一直都在谋新求变,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就经历了这么一场“变革”。
生产车间内,电流嗡嗡、机械轰鸣。高岭土进入制浆罐后,经过研磨、成胶等工序,40分钟后就变成了石油催化产品,附加值由每吨几百元跃至几千元。
“我们与中石化石科院合作,研制生产出20多种产品,拥有21项国家授权专利,2项科技成果,这些产品和技术都非常抢手。”山西晋坤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亚军介绍。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能够成功走向市场,是朔州与科研机构、企业共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结出的硕果之一。近年来,朔州坚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支持机制,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质效。截至目前,全市已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与国内1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朔州市审时度势、因势而谋,通过召开各类对接会、交易会,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
2024年4月,总投资1.35亿美元、年产10万吨半导体级高纯硅的长庚金晶半导体级高纯硅材料项目在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区开工。短短4天后,三一朔州光伏全产业项目同样在平鲁区开工,吹响了朔州建设千亿级绿色低碳硅芯产业集聚区的号角。
2024年8月,朔州市固废综合利用大会、陶瓷产品进出口交易会、羔羊肉交易大会相继召开,来自全国的上千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机构代表齐聚塞上,或进行“头脑风暴”,或参展招商。其间,全市累计签约投资超200亿元。
2024年冬季,朔州市人才宣介活动先后走进北京和东北地区,“塞上绿都 才聚朔州”的声音响彻首都和山海关外。朔州43个企事业单位向北京学子们抛出476个岗位“橄榄枝”,现场签约11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83.5亿元。
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优化营商环境,抑或是招商引资,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冲锋的姿态、为民的本色。
应势而动
实现更有分量的发展
重点产业是转型的突破口。朔州市委、市政府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发力,以产业链、专业镇、开发区为抓手,加快低碳硅芯、新材料、高端陶瓷、装备制造、医药等重点产业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新兴产业逐步成群成势,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成型。
一边出泥,一边已经拉坯成型,完成从泥到碗的“蜕变”……在应县龙华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两条国内先进的全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仅用几十人,就能日产日用瓷十五六万件。
应县抢抓陶瓷企业技改升级机遇,全力推动产值超亿元、建陶企业产值超2亿元的日用瓷企业进行装备自动化改造。截至目前,全县36条生产线升级改造智能自动化生产线达20多条。陶瓷产业由规模化向集群化、高端化转变。
实干,才能有大手笔,做出大成效。看塞上大地,从加紧建设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到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厂,从谋划实施的重大项目,到智能高端的装备制造……一大批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加快实施。
三一硅能建成投产项目3个,年产值60亿元,在建项目2个,总投资100.7亿元。顺利实现集大原高铁全线通车,朔州至此进入“高铁时代”。加快推进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推动2025年开工建设。发挥朔州铁路货运量全国第一优势,积极推动以煤炭为重点综合物流园区建设。
一个个项目如同一个个坚实的桩基,筑牢朔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座。新能源、陶瓷、农业是朔州的重要产业。在多重政策叠加效应下,好消息不断传来:
——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3.26%,中煤平朔60万千瓦离网制氢项目入选国家大型风光基地。
——以陶瓷专业镇建设为抓手,加快陶瓷产业装备智能化改造,全链条陶瓷企业达到152户,形成日用瓷38.6亿件、建筑瓷72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8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营收200.39亿元,增长9.5%。
与此同时,朔州文旅产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应县木塔,每天有近1.5万人次游客参观。游客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在崇福寺景区,人流量从日均1000人次发展到了5000人次左右。人流量的增加再次点燃了城市的烟火气。据统计,2024年全市重点监测景区接待人次、门票收入分别增长133.7%、133.3%。
2025年1月,朔州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召开。会议再次提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彰显了朔州市以产业升级实现更有分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顺势而为
实现更有温度的发展
每天清晨,家住朔州市区敬德小区的李新老人每天早晚都要到附近的敬德公园散散步、打打拳。看着眼前美景,李新感慨万千:“七里河真是大变样。”
李新的感受源于朔州加码民生福祉的行动。近年来,朔州市加快建设美丽朔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工总投资26.7亿元的桑干河干流治理四大类33项工程,加快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进京畿”16项重点工程。从空中俯视,桑干河波光粼粼、水草茵茵,似玉带穿城而过。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朔州市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开展订单式、项目制培训,全年技能培训1.68万人,新增技能人才1.26万人。
全面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强化村村合作、村企合作,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稳定在10万元以上。统筹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全市打造精品示范村50个,提档升级村230个。
圆满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认定扶持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6所,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6所。
城乡协同一体发展,共享田园鸟语花香;教育医疗供给“加码”,人民生活更有品质。一件件民生实事、一张张生活剪影,折射着朔州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
逐绿前行,厚植底色。每到春秋季节,桑干河总会吸引大批迁徙的候鸟短暂停歇。成群的鸟儿时而高飞、时而游弋,时而捕食,种群明显扩大,数量增多,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2024年,朔州市加快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进京畿”16项重点工程,积极推动总投资38.2亿元的桑干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桑干河(朔州市段)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朔州市还聚焦生态建设,成功申报实施国家“三北”工程重点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进一步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2024年优良天数311天,同比增加15天。
青山绵绵,碧水悠悠。如今,大美塞上处处皆景,蓝天、碧水、净土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朔州,正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任永亮本 报通讯员符烨邦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