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古遗址“保下来”“活起来”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考古遗址,不仅要“保下来”,更要“活起来”。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山西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我省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山西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迈出关键一步,为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开启了崭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考古成果的取得只是第一步,根本在于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山西已建成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陶寺遗址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越来越多人通过考古遗址触摸历史脉搏。
  陶寺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支点。这一距今4300年至3900年的新石器晚期龙山时代大型聚落城址,有着占地400万平方米的宏大规模,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代表性,文化厚度令人震撼。出土的彩绘龙盘、鼍鼓、圭尺等文物,构成解读早期中国的密码本。天文观象台等遗迹揭示出先民“观象授时”的科学探索,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原点的璀璨标识。我省明确提出要深度参与“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用更多成果助力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陶寺入列“国字号”,正是我省以考古实证夯实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长期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水平研究院以及单位省级考古机构合作,主动谋划建设高水平的考古基地、考古工作站,考古研究工作贯穿公园规划、建设与运营全过程。这种“考古先行”模式让考古指导保护,让研究支撑展示,避免遗址公园沦为普通旅游景点。考古与保护的有机衔接,推动陶寺遗址公园成为展示中国特色考古学的重要平台。
  当前,我省正深入开展国宝级文物重大保护工程、文物平安工程和文明守望工程,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既是对遗址本体的科学保护,更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创新探索,为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注入了新活力,给出了“山西答案”。
  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景色秀丽,博物馆、观象台、天文馆、宫殿区成为人们探寻华夏文明起源、了解陶寺考古历史的热门景点。恰逢我省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机遇,丰厚的文化资源将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优势。
  遗址公园通过数字化复原、考古现场开放、研学活动设计,将沉睡的考古资料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明体验,使其融入现实生活,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尤为可贵的是,公园将主动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策划多元文化活动,让公众得以沉浸式、多角度触摸文明脉动。这种“保护+展示+教育+传播”四位一体的模式,使遗址公园成为“没有围墙的文明课堂”,让文化遗产实现“破壁出圈”。
  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价值挖掘,文化传承的生命在于创新表达。以强烈的敬畏之心、珍爱之心、责任之心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山西作为文物大省必须扛好扛牢的责任和使命。如是,才能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郝 蒙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