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零添加”噱头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修改单。其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新规直指食品行业长期存在的“零添加”营销乱象,回应了民生关切,有望重塑行业诚信,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民众对食品安全与健康愈发关注,纯天然、无添加的食品似乎更契合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商家敏锐捕捉到这一消费心理,大肆宣扬“零添加”概念,许多产品贴上“零添加”标签后,价格往往水涨船高,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某知名调味食品企业一直以“零添加”作为产品的重要卖点,近期却被曝出其某款产品中含有重金属镉,且“0”标识是注册商标,让长期信任并追捧该产品的消费者深感震惊和无措。尽管企业声称镉源自原料且原材料符合国家标准,但消费者对此类“文字游戏”依旧愤怒不已。这也暴露了该行业信任危机的核心——将营销话术凌驾于真实品质之上。
  从整个行业来看,“零添加”乱象并非个例。“零添加”概念本身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企业可自行定义并以此为营销工具。某款果汁饮料声称“不添加蔗糖”,却含有果糖、果葡糖浆等其他糖类;某品牌酱油宣称“零添加防腐剂”,却含有其他添加剂。部分“零添加”产品在检测中还被发现存在其他质量问题。这些营销乱象不仅误导消费者,让公众误将“零添加”等同于“更安全”,也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让真正注重品质、诚信经营的企业受到冲击。
  此次出台食品安全新国标,正当其时。新规要求企业必须通过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清晰展示产品信息,明确禁止使用“不添加”“不使用”等误导性标注,避免利用营销话术掩盖事实,从源头遏制了虚假宣传。这一调整直击行业痛点,既保护了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也倒逼企业提升产品透明度,推动市场竞争回归品质本位,体现出监管部门对民生关切的精准回应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从长远看,新规将推动食品行业从“营销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规出台只是第一步。要让“零添加”回归科学本质,让食品安全诚信成为行业共识和底线,仍需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的生命线,诚信经营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相关企业应加强自律,积极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将精力从营销噱头转移到提升产品品质上,加大研发投入,优化食品配方,创新生产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确保食品原料安全、生产工艺规范、添加剂使用合理,以实实在在的产品质量赢得市场认可与消费者信任。在宣传上,要秉持真实、客观原则,不误导消费者。还可通过主动公开数据、优化沟通机制等方式,向消费者展示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流程,将“透明”转化为竞争力。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从农田到餐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覆盖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制度,实现食品安全全链条、各环节监管的有机衔接。同时,推动社会共治共管,构建行业协会、媒体、消费者等多方参与的监督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品质,起到防腐、保鲜等作用。要加强科普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破除“零添加迷信”。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着重关注食品的配料表、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通过科学、理性的消费选择保障自身健康权益,不被“零添加”等噱头误导。
  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当“零添加”褪去营销外衣,行业应回归真品质与透明化的竞争赛道。惟有企业诚信经营、监管严格有力、消费者理性认知、全社会共治共管,食品安全防线才能坚不可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享受到安全、健康的食品。

邬帅莉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