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和利用工业遗产
充分挖掘和利用工业遗产
近日,工信部公布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国网阳泉供电公司马家坪变电站成功上榜。挖掘利用好工业遗产,不仅能唤醒大众的历史记忆,也能更好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增强城市文化品位,对于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遗产,社会工业化进程的见证者和里程碑。这些工业遗产,如同一部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记录着一代人的峥嵘岁月,等待着我们去唤醒、去讲述。要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深挖工业遗产这座文化富矿,更好地推动工业文明与现代产业相互交融,让工业遗产重新焕发生命力。
工信部去年3月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明确“支持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旅游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打造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工业旅游线路;利用国家工业遗产资源,建设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创新创业基地、影视基地、城市综合体、开放空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等”。
大同晋华宫矿,从年产百万吨的煤矿变身成为国家矿山公园;阳泉水泵厂改造升级建设成为“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让工业遗产与时尚创意撞出火花;太原酒厂搬迁后腾退的老厂区被升级改造为涵盖产品研发、文创交流、酿酒体验等功能齐全的“晋·酒文化创想体验空间”……近年来,作为工业文明“遗珠”的工业遗产频频被“擦亮”,“变身”创意园区、景观公园、博物馆,成为历史与现代的光影交汇点。
同时也要看到,有的地方盈利模式单一,市场回报欠佳,虽然把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旅游项目进行投资开发,大多采取的是免门票或者低价门票的方式,由于周边配套的特色产品开发不足,致使盈利效果不明显;有的价值挖掘不够,部分工业遗产园区,忽视对其历史资料的研究、轻视对其内涵价值的挖掘,存在盲目开发利用的现象。
激活“沉睡”资产,考验着城市的治理智慧。各地要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业态新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在规划、设计、改造、运营等一系列环节,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多元社会主体以资金、技术等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吸引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实现“腾笼换鸟”;或者依托工业遗产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的工业遗址公园、城市文化公园和旅游景区等,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形象提升相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在改造工业遗产时,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模式,重在改出新意、改出特色。要把握好新与旧的平衡、商业与艺术的比例,在保留老建筑原有形态、结构和工业痕迹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植入、高科技技术利用、节日活动策划等元素,大力推进遗产及生态价值的产业链转化,积极培育工业+艺术馆、工业+餐厅、工业+非遗、工业+剧本杀、工业+剧场、工业+电竞各类新业态,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
老树着新花,创新长精神。期待各地在城市的更新与成长中,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保护利用方式,让更多工业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为地方经济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
李慧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