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文物科技相遇,“强身板”与“增颜值”同飞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10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点咨询研究项目——“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与预防性保护策略研究”项目启动会暨阶段性成果研讨会在太原召开。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工程院、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及文博单位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为山西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来源:黄河新闻网)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推动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与预防性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特别邀请了岳清瑞院士来领衔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与预防性保护策略研究项目,为我省制定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针对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提升山西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此举很有必要。我们各地也要借此机遇,让文物相遇科技,让三晋文物更有“气质”。

文物珍贵而脆弱,需要用科技为文物保护“撑腰”。数据显示,山西不可移动文物在册登记数量为538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位居全国第一。现存古建筑28027处,也名列全国前茅。但是,我省不少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缺少人才和技术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为此,山西省出台《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这是勇担文物保护责任的实际行动,在全国文物系统尚属首例,在我省文物保护史上更是首创,是一种创新型的培养方式。对各地来讲,要强化文物保护工作的科技力量,实现从抢险加固向预防性保护、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环境风貌共同保护、从“探索性修缮”到依托现场试验数据和实验室分析结果开展“精准化修缮”,科技为文物保护“撑腰”,实现从被动“治病”到主动“预防”的稳步转变。

让历史可感知,让文物会说话,科技让文物成为“活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活化利用,同样需要科技赋能。今年5月份,在希腊雅典开展的“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通过“山”“佛”“人”三个版块,从晋阳城与天龙山、天龙山石窟艺术、天龙山石窟研究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展现天龙山石窟艺术,向世界真实展示了天龙山石窟的故事,便是山西省利用科技,进行数字文物复原工程的鲜活实践。对各地来讲,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要求,加速文物活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等,让文物成为“活物”,让观众喜欢看、看得懂,加强观众与文物互动,使古老文物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

文物科技相遇,“强身板”与“增颜值”同飞。“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与预防性保护策略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还就山西文化遗产灾害综合风险监测评估与预防性保护策略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必将让我省文物的“身板”更强。同时,文物拥抱科学技术,必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三晋大地上的遗产,在文化消费新模式的引领下,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更有“颜值”。(邢钰坤)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