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下好“绣花功夫”,“绣”出群众“福海”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下好“绣花功夫”,“绣”出群众“福海”
7月25日,新华社以《“遇见太原”系列——公园之城:自古锦绣因“绿”兴》为题,通过视频形式呈现太原公园建设成果。(来源:7月28日《太原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视察时指出,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华社对太原市公园之城建设的报道,既是对太原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奋斗成果的展示,更宣传了太原,提升了太原的知名度,激励着全市上下进一步建好公园之城,让“锦绣太原”绿意更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要下好“绣花功夫”,“绣”出城市“林海”。太原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三面环山,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这里曾是一座传统的重工业城市,经济结构依赖煤炭,一度饱受环境污染问题的困扰。近年来,在“以绿引资、因绿兴市、择绿而居”理念的引领下,太原积极推动公园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公园90个、街头游园广场277个、公园绿地面积542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平方米。今后,要按照城市规划,下好“绣花功夫”,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留白增绿,强力推进公园、游园、绿道、街头绿地建设和空间绿化,大幅增加城镇绿化面积,进一步优化绿地布局,“绣”出城市“林海”。
要下好“绣花功夫”,“绣”出城市“花海”。城市,不仅要绿,更要以绿荫城、种花添彩,让城市更有“颜值”。近年来,在东西两山的绿化中,太原市打破原有的东西山绿化模式,从传统单一的绿化,朝着花化、彩化、美化不断发展,向更高层次“进阶”。长风城郊森林公园近年来的绿化面积中,彩化面积占一半。实践证明,种植不同的树种,不仅提高了山体的绿化颜值,绘就“四季有绿、应时现花、季相丰富、景观优美”的美丽画卷,而且更有利于防治树木的病虫害,使之更符合生物链、生态链要求。今后,要下好“绣花功夫”,认真思考“种什么”问题,既要让生态更有颜值,更要让树木搭配更符合自然规律,“绣”出城市“花海”。
要下好“绣花功夫”,“绣”出群众“福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太原市按照“城景通、景景通、路景通”的建设理念,修建了205.829公里的东西山旅游公路,将19处人文旅游景点、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以及6处市级农业旅游点连为一体,让田园变景区、农家变民宿,生态“颜值”正转化为经济“产值”,仅西山沿线,便有5万多村民因生态向好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或在景区上班,或卖旅游商品,或开农家乐,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新华社的报道介绍,2023年,太原市各公园年接待游客总计超过2100万人次。今后,要转变思路、更新观念,在城市的迎泽公园、汾河景区、太原植物园、晋阳湖公园、稻田公园等公园上下好“绣花功夫”,在满足了太原市民健身、出游、摄影等多种需求的同时,多在“好风景”变为“好钱景”上下功夫,让“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绣”出群众“福海”。
一个个“绿镜头”让人赏心悦目,一幅幅“绿画卷”让人倍感清爽,绿色已然成为太原城市的主色调。相信,在未来,太原市一定能下好“绣花功夫”,“绣”出城市“林海”“花海”和人民群众的“福海”,早日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张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