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留住乡村烟火气,提升群众幸福感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留住乡村烟火气,提升群众幸福感
7月21日,《山西日报》刊发《“驻”进村里 帮到心头》文章,介绍了山西省供销社扶贫工作队进驻武乡县石北乡,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通过打造养殖特色产业,拓展乡村服务,既让乡村留住了烟火气,更提升了村民幸福感,打造出了驻村帮扶的“供销模式”。
驻村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近年来,山西省始终将做好驻村帮扶摆在工作重要位置,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坚决扛牢政治责任,驻村干部一茬接着一茬干,书写出一个个驻村帮扶精彩答卷。其中,《山西日报》刊发的驻村帮扶的“供销模式”,既有我省驻村帮扶的相同点,更有创新点,给了我们新的启迪。
要因地制宜振兴产业。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这已经成为山西省驻村帮扶工作的共识。驻村帮扶的“供销模式”特点之一是因地制宜振兴产业。武乡县石北乡楼则峪村,位于太行山深处,村里年轻人靠外出打工赚钱养家,老年人和妇女在家种地。全村223户640口人中,有70户246口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结合楼则峪村实际情况,山西省供销社扶贫工作队为该村兴办了养猪场,成立了聚众富养殖专业合作社,2017年12月6日第一茬猪出栏,就盈利25万元。对其他地方来讲,因地制宜振兴乡村产业,我们就要立足各地乡村资源禀赋、劳动力情况,注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型升级,让特色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要全力留住乡村烟火气。乡村要振兴,靠的是人,人是第一生产力。倘若乡村留不住人,年轻人因为务工、孩子上学等纷纷外出,留下老年人看家,不仅会延缓乡村振兴的步伐,甚至还可能出现特色产业无人经营的“窘境”。比如,供销社扶贫工作队进驻的黄岩村,全村共有155户487人,而且留守的都是老人。对此,山西省供销社扶贫工作队建设了黄岩村惠农服务中心及庄稼医院,为帮扶村及周边村镇提供无人机飞防、农机联合作业等服务;持续推进小食堂、小澡堂、小理发、小磨坊、小超市、小文体“六小服务”拓展覆盖,依靠乡村服务的配套,留住了人,留住了乡村烟火气。对其他地方来讲,驻村帮扶不仅是为所在的乡村建设几个蔬菜大棚、几个养殖场等,做好产业振兴;更要抓好乡村的配套设施服务,真正解民忧、释民惑,做老百姓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乡村能留住人,留住烟火气,实现可持续循环。
要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感。乡村怎样振兴,群众最有发言权。山西省供销社扶贫工作队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在产业发展蓬勃兴旺、公共服务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全面整治”工程,聚焦交通沿线、巷道庭院等重点区域,做好农村改厕、垃圾清运、污水治理等工作,实现了帮扶的楼则峪村、黄岩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有力地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对其他地方来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是全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我们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乡村公路升级改造、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巩固拓展村民人居环境整治,充分挖掘当地富有特色的本土文化,促进村庄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让当地村民留得住、外地游人“想进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推动下,一个个山清水秀、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美丽村庄正渐次出现在三晋大地上。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创新下,更多的驻村帮扶的“供销模式”一定会在三晋大地上涌现。(张晓波 陈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