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乡村非遗工坊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非遗工坊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乡村特质的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我省《2024年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文化和旅游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方案》提出,支持民间手工艺人领办或创办非遗工坊,推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大同巧娘宫非遗工坊、阳泉城区彩色面塑非遗工坊、长治郭氏羊汤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近年来,我省各地依托富有地方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但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为村民提供了致富渠道,让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在双向奔赴的过程中出圈出彩。
  生产性保护是非遗保护的一种方式,推动非遗更好融入乡村振兴,需要各地以非遗工坊建设为突破口,将非遗传承和利用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要借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挖掘培育、拓展思路、搭建平台上下功夫,推动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同时,把握新消费特点,积极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路子,因地制宜推出“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电商”等新业态,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彼此赋能、相得益彰,以传承支撑产业,以产业拉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发展,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实现乡村非遗人才振兴,不仅需整合外部力量下沉乡村,更要注重激发村民自身内在发展动力。随着传统老艺人年龄不断增大,不少传统技艺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现实困境。要积极探索传承非遗的有效方式,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完善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持续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引导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传、带、授”作用,为非遗传承积蓄后备力量,让更多人看到非遗、走近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助力非遗技艺薪火相传,永续不断,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带动更多非遗工坊形成、壮大。
  丰富多彩的非遗是山西一张亮丽名片。作为非遗资源大省,发展乡村非遗工坊大有可为。各地要大力支持非遗项目与创意设计、市场需求有机衔接,通过非遗进景区、打造“非遗之旅”,扶植一批巧匠,盘活一批技艺,带热一批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传承和保护非遗,让更多植根于乡村沃土的非遗项目绽放芳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甬力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