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
擦亮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
中国农耕历史悠久,农耕文明漫长,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农耕文明的精华,对促进农文旅融合、产业价值链升级、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当文化与产业相互融合,会释放出多大能量?就拿阳城县来说,栽桑养蚕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蚕桑之乡。近年来,当地立足资源禀赋,大力推动蚕桑业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了蚕桑资源多级利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蚕桑综合产值超过3亿元。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到2023年底,我国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2项,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居世界首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88项,其中有64项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五千年中国文明看山西。在山西不仅可以看山看水看大院,还可以看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书香味的小镇、保留千年农耕文化的乡村。稷山板枣生产系统、阳城蚕桑文化系统、浑源恒山黄芪栽培系统、长治(平顺、壶关)党参栽培系统4项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稷山板枣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农业文明的精华,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记载了农业发展的历史,而且被称为“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必将为乡村振兴加码赋能添彩。
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社会知识。要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种质资源、文化传承、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充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将当地特色产品、生态、文化与景观资源展示出来,推动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品牌,提升产业链价值链,既促进农民增收,也为乡村文明铸魂。
农业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鲜明的“性格”,它不仅是杰出的景观,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稷山板枣生产系统,还是阳城蚕桑文化系统,都折射着先辈智慧的光芒,其蕴藏的和谐、绿色理念对我们今天发展绿色农业、建设和美乡村依旧具有借鉴意义。实践中,我们要唱好乡村振兴的“绿色奏鸣曲”,画好乡村振兴的“山水风景画”。
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在民族精神、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的延续中显现,构建了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文等多维辩证关系。各地各部门应强化协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遗产保护传承事业,更新保护的技术和理念,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要调动遗产地农户的参与积极性,并让他们在保护中受益,只有这样才能让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同时,还要充分吸纳农业文化遗产中优秀、先进和科学的成分,进一步释放农业文化遗产的能量与红利。
“活化”农业文化遗产,唱响共同保护“和谐曲”。无形的文化,联结着有形的田园、村庄,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让农业文化遗产绽放时代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赵建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