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山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之首,并有18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149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五千年文明均可在这片15.6万平方公里的古老大地上找到印记。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是三晋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以法为盾,健全制度。法治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为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我省坚持保护第一,有效实施重点项目、重要改革、重大工程,文物支出从2011年的10.23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0.18亿元,但对山西5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而言,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还有因灾损害、个别盗窃盗掘等现象,仅靠政府资金的投入,依然难以实现对文物的全面有效保护。为此,我们要在进一步加强宣传、因地制宜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参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的基础上,要坚持依法管理,强化文物法治保障。要在贯彻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通知》《山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政策供给,以法为盾,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要人才为本,创新机制。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为有效解决县以下基层文博单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保护利用队伍力量薄弱的难题,山西省从2022年起,连续5年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毕业后直接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入职后为事业编制。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既要有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要有文物鉴定、修复、古建筑维修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其工作岗位与社会上的热门岗位相比,很是辛苦,难以留人。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机制,靠待遇留人、靠机制留人,破解人才留不住、用不好等问题,让更多的人愿意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全身心投入文物保护工作。

要科技赋能,活化利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仅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近年来,山西省加大力度组织实施文明探源工程,跨学科组建攻坚团队,先后出版了《陶寺遗址:这里是最早的“中国”吗》《奇妙!云冈石窟窟顶竟有座寺庙》《翼城惊现西周“霸”国》《古墓“俪影”浮现太原东山》等考古书籍,为阐释中华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全省从仅有1座山西省博物馆发展到217家博物馆,全省主体多元、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不断完善,文物活化利用成效显著。今后,我们要科技赋能,加速文物活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等,让文物说话、发声、“动”起来,进而推动文物与文化旅游、会展服务等有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使古老文物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

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在山西省四次考察指导,就做好文物保护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新征程,让我们广泛凝聚起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和力量,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让三晋文物阐释再上新台阶、保护再上新台阶、利用再上新台阶,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彰显山西担当。(邢钰坤)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