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培育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乡村振兴为“新农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在静乐县,从职场回乡的李润青,承包了2000亩土地种植藜麦,培育出多个品种,研发了系列产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岢岚县,焦小强借助电商销售农副产品,打响了农家山货“二小子”品牌,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创业;在翼城县,返乡创业的刘海军走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的发展路子,集中连片种植有机旱作谷子,把当地小米推向国内市场……近年来,在三晋乡村振兴战场上,大量“新农人”扎根乡村,逐渐成为“兴农人”,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随着现代农业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的转变,“新农人”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激发农业新活力、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宽农民致富路的生力军。乡村振兴需要“新农人”,但是更需要“兴农人”。
培育“新农人”。心怀一片乡愁,铺就回乡之路。近年来,有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乡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有的放弃高薪职位,回乡兴农创业……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他们展现了“新农人”的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和经营特长。各地要选树一批有正气、干实事、真创新的“新农人”榜样,构建青年乐于返乡、乐于创业的良好格局;要确立好培育对象,以点带面,实现示范带动,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新农人”队伍;要立足资源禀赋,为不同类型的农业人才提供多样化服务,不断增强“新农人”的自我发展本领和带动致富能力。
激励“新农人”。每一个“新农人”到“兴农人”的蜕变,必然要经历骨干现实与丰满理想的碰撞磨合,才能找准着力点和发力点。要高度重视“新农人”的期盼和需求,在项目孵化、融资担保、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让“新农人”充盈底气、提振信心,让梦想与现实“双翼齐飞”;要出台农村创业扶持政策,真金白银支持农业发展,让英才们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和平台,安心融入乡村振兴;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让选择来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有荣誉感,对未来发展无后顾之忧。
留住“新农人”。“新农人”不是简单地回乡种地,与以种植农业为生的传统农民相比,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不仅下得了地,还能主动学习新技能,积极拥抱互联网,带动父老乡亲一同增收致富。要打造便利的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解决“新农人”后顾之忧,让“新农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要因地制宜搭建人才招引平台,畅通人才交流渠道,促进“新农人”与乡村产业需求精准匹配、有效衔接。
时代召唤“新农人”,成就“新农人”。我们期待更多有志青年来到乡下,把爱农之心化为兴农之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赵建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