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美丽乡村为美丽中国铺陈底色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美丽乡村为美丽中国铺陈底色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因地制宜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
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有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才有气象万千的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其重点、难点就在这最后一公里上,最后一公里的田园风光美不美,小桥流水清不清,人居环境靓不靓,已经成为决定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所在。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相较于城市,让广袤的乡村美起来、亮起来,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场关键硬仗。
广袤的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阵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美不美不仅事关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美丽乡村,与城市的不同之处,就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上,而这份和谐,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体现出农耕文化自然美和独特性,是一幅山水林田湖草沙共生共荣、协奏齐鸣,山水相连、花鸟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小桥流水处,荷风蛙鸣声,一个空气清新、青山绿水的美丽乡村,是农村发展的最大底气。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农村污水、生产生活垃圾,让农村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大幅度改善。农村变美了,大学生、创业者、返乡者选择到村生活、到村发展,这是美丽经济的魅力所在,也是乡村振兴的底气使然,农村变美了,不仅美在村容村貌,也美在传统文化的复苏,阡陌村舍,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文化基因。非遗文化、红色乡村、传统村落、乡村味道,这一抹抹乡愁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让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让乡村越来越美,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为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多想想、多问问农民满意不满意。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角是农民,要充分调动起广大乡村百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让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大到乡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公共服务的供给,小到一家一户的“美丽庭院”,都要建立起自上而下、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让农村产业百花齐放,生态红利不断释放,实现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人在村中走,就像画中游的美丽愿景。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只要我们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就能让每一个乡村都富有特色,每一个乡村都是自然而美丽的,用心用情描绘出一幅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李瑞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