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尊重历史 敬畏文物 让博物馆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大学校”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近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展出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引发观众的热议,许多网友认为对待文物,应该保持敬畏之心。其实,在博物馆展出中发现错误,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并非首例,但是刚刚开展就被大量举“错”,确实有必要作出反思。

对于广大观众来说,博物馆是一个了解自然历史,丰富文化知识的场所。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上涨,“逛”博物馆成了适宜各类人群的文化活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博物馆的热潮。据了解,2022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博物馆的不断建设和持续扩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中展出的各类文物,不仅给广大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这些文物所承载的时代文明也会打破时空限制,呈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博物馆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进行科普教育、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景观,博物馆也成为展示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和文明成果的文化窗口。由于博物馆参观人数相对较多,博物馆展出中的常识性错误也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常识性错误一方面会影响游客的观览体验,破坏博物馆的文化形象,另一方面会误导观众,不利于文化的传承。

博物馆承担的社会教育功能决定了陈展工作的严谨性。作为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载体,博物馆更要在充分了解文物真实信息的基础上,向观众推出更多精品展览以及科普讲座,这就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不断丰富相关学科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基本陈列为依托,通过实物展示、现场讲解,让观众在获知文物基本信息的过程中,“看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样貌,了解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文物背后的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印记,是五千年文明持续演进的见证。对文物的敬畏要体现在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上。博物馆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对文物进行研究利用,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推进这些工作的前提是懂得尊重历史,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件展出的文物,用文物“还原”历史,用历史讲述文明,让人民群众在增进对中国历史了解的同时,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爻爻)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