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候鸟成常客 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画卷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候鸟成常客 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画卷
2023年入冬以来,山西省曲沃县的浍河湖、天河湖、吉许湖、太子湖等保护湿地,迎来白天鹅、黑鹳、苍鹭、麻鸭、百舌鸟、山噪鹛、大山雀、黑尾蜡嘴雀等珍稀候鸟,30多个迁徙和本土的珍稀鸟类在同一区域聚集,让鸟类爱好者大饱眼福。(山西日报新媒体综合报道)
珍稀候鸟为冬日的黄河湿地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是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好证明,也是山西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为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近年来,我省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着力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推进,不断扩大绿化成果,黄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从强化区域协同治理,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到践行“两山”理念,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吸引了众多的鸟儿前来栖息,黄河湿地已成为鸟的天堂,美丽天鹅有了“绿色舞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生物的保护与呵护。我省出台《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大力保护生态多样性。开展黄河流域陆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全面掌握生物多样性程度和濒危物种种群生存状况。以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保护和修复,积极推进极度濒危物种专项拯救等。近年来,我省也在不断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种举措,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监测与修复并举,“三化”融合,系统治理,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发展,生态承载力不断提升。“东方宝石”褐马鸡踪迹遍布全省,金钱豹、原麝、黑鹳等种群数量稳步增加,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场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山西省锚定富绿同兴,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多角度探索生态经济转化模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以绿增景、用绿增产、靠绿增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互促共荣,打造了富民增收的绿色引擎。精心打造一条黄河文化旅游带。坚持“快旅慢游深体验”“交旅融合”等现代旅游交通理念,建成全省第一条高标准、高质量的沿黄一号旅游公路,全长1238公里,上榜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202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省66个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13.74万人次,累计门票收入2.43亿元,黄河文化魅力正在不断彰显。
一川清流,两岸锦绣;千里画廊,天地大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正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山西建设为统领,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山清水秀、鸟鸣鱼戏、天蓝地净的山西画卷日渐清晰。(李瑞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