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擦亮“文物大省”名片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擦亮“文物大省”名片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实证着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山西有着较为丰富的地上和地下遗存,“文物大省”的称号,代表着这片黄土高原独特的文化价值。近日,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成功入选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既彰显了霍泉灌溉工程的价值,也是我省擦亮“文物大省”名片的缩影。我们要再接再厉,擦亮“文物大省”名片,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要聚焦历史,让文物故事更加可信。我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山川形势使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得以留存。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山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全国排名第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第一;古建筑28027处,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元代及元代以前木构古建筑509处,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仅存的3座唐代木构古建筑均在山西等。我们要坚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会说话”的理念,用好文物的资源优势,加强文物的研究阐释,创新展示的方式方法,还原历史文化的本真,让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更生动可信。比如,2021年4月,我省考古研究院“燕姬的嫁妆”的展览,就将考古现场直接“搬”到展览现场,以考古为支撑,让装有西周时期化妆品的青铜盒、装有千年果酒的青铜壶和刻有“虢季为燕姬媵甗永宝用享”铭文的青铜甗等珍宝集中展示,就是一个好例子。
要科技赋能,让文物故事更有魅力。科技,赋予了文化遗产新的生命。一方面,通过科技可以更好地对文物进行修复;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可以让文物更好地传播。比如,太原市通过数字科技手段,以纱幕投影、数字长卷、3D投影、沉浸式立体影院等展示形式,让天龙山石窟栩栩如生;云冈石窟依托高精度数字化技术和3D打印技术,实现了文化遗产“活起来”。我们要积极采用VR、AR、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让承载岁月沧桑的文物从线下走到线上,“云端”观赏成常态,在交互式展示的手段中,给人们全新的体验,切身感受文物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文明精粹的蓬勃发展,让文物故事更有魅力。
要加强互鉴,让文物故事传得更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在用好我们的文物资源优势、科技赋能的同时,更要加强文物的交流互鉴,让山西的文物故事不仅传播在国内,更在国际上有名。此次霍泉灌溉工程成功入选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就是加强文明互鉴的好例子。今后,我们要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交流,依托国家海外文化阵地和海外机构、山西国际友好省州(城市)、友好合作伙伴省州(城市)等开展交流合作,让山西的文物更好地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
擦亮“文物大省”名片,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要牢记领袖嘱托,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保护、研究、利用一体推进,让文物走出去,让古迹“活”起来,不断擦亮三晋文化“金名片”,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读懂今天的中国、了解今天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邢钰坤)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