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农业“新丰景” 让中国饭碗端的更牢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农业“新丰景” 让中国饭碗端的更牢
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只有守住今天的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饭碗。我国是一个世界闻名的粮食大国,秋粮的收获和归仓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的吃饭问题,关乎到农民的“钱袋子”是否能鼓起来,关乎到中国饭碗能否牢牢端稳,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可喜的是,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意味着,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不仅如此,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也正在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持续优化,农业产量产值不断上升,农业发展也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这必然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政策保障、制度支撑、科技创新等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对此,我们在庆祝喜获丰收的同时,也要认真总结经验做法、增强忧患意识,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丰收年”夯基筑垒。
守住耕地红线,护航粮食丰收。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业,守住耕地红线,就是守住了粮食发展的根基,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到14亿人口吃饭问题的耕地保护好,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作为我国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我们定要明确加强耕地保护的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牢牢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行动抓在手上,让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在持续改善耕地质量中提高粮食产量,让农田变良田,让寸土寸金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一垄一亩都承载起民生的幸福。
政策加力提效,丰收行稳致远。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2023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等等,都是对农业及耕地的“长效加持”,政策制定和出台的初衷是为了“护航”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这既是一种“扶持”,也是一种“加力提效”。我们不仅要用实用好用活政策,更要将政策落实好、贯彻好,切实将14亿人的吃饭问题解决好,将18亿亩耕地红线守护好,让大国粮仓更加殷实、更有保障,连年丰收才会行稳致远。
科技助力农业,创新引领发展。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丰收的来之不易让我们更珍惜这一成果,也更激发了我们创新的探索新动力和发展的创造力。农业发展的“诗与远方”、耕地保护的“红线”、粮食产量的“丰收盛况”也需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引领和创新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和对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关注、关心。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从“男耕女织”到“精耕细作”,从牛耕到“全程机械化”,从传统农业到农业科技的现代化,都是农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这也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创新的助力。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实现农业的高质高产高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与创新,在科技与创新的深度融合与推动下,才能更好的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村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粮食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是一个可喜的成绩,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定当驰而不息创造农业“新丰景”,让希望的田野长出更多“希望”,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张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