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念好“三字诀”筑牢黄河生态屏障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因地制宜推进沿黄流域生态建设,全力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大文章。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沿黄19县(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00多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由53.8%提高到56%;“十四五”以来,沿黄19县(市)率先实现基本绿化。(山西日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滔滔黄河水,由偏关县老牛湾入境,至垣曲县马蹄窝出境,流经我省4市19县(市),用约965公里的澎湃,碰撞出属于山西的精彩火花。

在“治”上下功夫,“锁”住青山绿水。水土流失是黄河生态保护的一道难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我省各地坚持因地制宜,把解决水土流失作为黄河生态治理的“攻坚战”,以小流域为单元,扎实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实施,积极探索适宜山西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通过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沟道建设淤地坝、治滩整地,荒山荒坡植树种草等方式,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合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永和县的“坡改梯田”工程、石楼县的“坡改梯”综合整治、河曲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先进典型,各地人民不等不靠、坚持不懈,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打造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丰润了山川颜色,改变了群众生活。

在“绿”上求突破,让荒山荒坡披上“绿装”。锁住黄沙只是第一步,增添新绿方能换新颜。全省各地坚决扛起守护母亲河的重任,以绿为基,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持之以恒筑牢生态屏障。作为黄河入晋第一县的偏关县,自北向南流经县境32公里,常年风大沙多,是生态极度脆弱的区域。从上世纪70年代起,偏关人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梁峁山峦间接力种树。几十年下来,全县林地面积增加到146万亩,森林覆盖率7.8%,绿化率达40%,硬是把穷山恶水变为青山绿水。从晋北干旱少雨的风沙地带,到水土流失严重的吕梁山区,近年来,我省沿黄市县坚持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经济林提质增效、湿地修复等一批重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让昔日的荒山荒坡逐渐披上“绿装”。截至2021年底,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2.16%,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56个百分点,由生态脆弱区变为重要生态屏障。

在“富”上做文章,蹚出强农兴农之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成为沿黄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如今行走在黄河岸边,苹果、核桃、花椒等一批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释放出强劲的富农强农带农效应。山青了,水绿了,村民们也吃上了“生态饭”。在黄河沿线,农家乐、采摘、文化演绎等业态多点开花,带动流域内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我省把生态综合治理和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结合起来,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构建一条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于一体的生态绿色廊道,描绘出一幅水波荡漾、水鸟嬉戏的壮观美景,走上了一条“沙生绿、绿生金”的生态致富路。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三晋儿女将激荡奔流不息的黄河情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加强全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治理,不断续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李瑞强)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