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黄土风网评:走好博物馆之城建设之路
【地评线】黄土风网评:走好博物馆之城建设之路
11月28日,《太原日报》刊发《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初具规模》文章。文章介绍,太原市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博物馆建设路径,通过建设经典博物馆、智慧博物馆、设群众博物馆、革命博物馆的“四个博物馆”,并推进“博物馆+”融合发展,将太原打造成了博物馆之城。
博物馆是保存和展示文物精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太原市推进“四个博物馆”建设,不仅为城市添新地标,彰显了城市精神文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而且探索出了博物馆之城建设之路,为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牢记殷殷嘱托,走好博物馆之城建设之路。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是传承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莅临山西考察调研,嘱托太原市要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太原市来讲,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是牢记殷殷嘱托,不断增强太原的吸引力、影响力的生动实践,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统筹、整合、协调、促进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发展,以一座座博物馆和一件件文物,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领域的群众需要,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因地制宜推进,走好“四个博物馆”建设之路。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军事,文化重镇,是世界闻名的晋商都会,中国最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深厚的历史积淀、包容的城市气质、创新的文化成果,使太原博物馆之城建设有着广阔的前景。太原市通过建设经典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群众博物馆、革命博物馆等“四个博物馆”,打造了文明传承创新、文化科创开放、文物活化利用、红色基因传承“四个高地”,实践证明是一条符合太原市博物馆建设之路。今后要因地制宜积极推进,进一步整合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加强层级间的博物馆协调合作,促进资源、服务共享,真正做到大馆做强、小馆建优、微馆盘活。要全力探索文博事业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走好“四个博物馆”建设之路,推进全市博物馆多元化、多构成、多特色发展,为太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构筑文化根基、赓续国韵文脉增光添彩。
创新“博物馆+”,绘好博物馆之城创新融合发展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太原市通过推进“博物馆+文保”、“博物馆+城市”、“博物馆+文旅”等方式,不仅推进了文物原址保护、研究和利用,将博物馆作为展示三晋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重工业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让一些专业门槛很高的“高冷”文物迅速“出圈”,成为广受欢迎的流行文化符号,传统文化元素成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代表性见证。书写历史,是对过往奋斗历程最好的致敬。走好博物馆之城建设之路,我们就要继续 创新“博物馆+”,找准博物馆与教育、科技创新、旅游商业、传媒设计、城市规划等生活生产的契合点,倾听大众与小众的不同需求,研究适应引领文化心理变迁,促进博物馆与社会各界跨界融合。 同时,通过互联网传播、社会参与、跨界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博物馆、支持博物馆,参与到博物馆之城的创建之中,更加铿锵有力地走好博物馆之城建设之路。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灵魂客厅,是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当前,太原市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99座,其中备案博物馆41座,类博物馆58座;平均每5.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全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初具规模。展望未来,太原市必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中蹚出一条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邢钰坤)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