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特产”成为“金招牌”
让“土特产”成为“金招牌”
黄花,俗称金针菜,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沙棘又名醋柳,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胡麻又称亚麻油籽,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矿物质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各种“土特产”不仅让人“饱口福”,也是特色乡村产业的“金名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省是一个特色农业大省,有着极强本土特色的“土特产”。近年来,各地不断做大做优做强“土特产”,也在积极探索“土特产”升级发展之路。怎样进一步把“土特产”这篇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就是要琢磨透“土特产”这3个字,只有理解这3个字丰富的内涵、深刻的逻辑,才能找准思路,优化方案,推动发展。
在“土”字上谋出路。“土”就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一方面,要善用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创新拓展其多种功能;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土特产背后的多种价值内涵,彰显着独特的本土文化魅力,蕴含着独具“乡土味道”的民俗资源价值。就拿武乡的羊粪小米来说,售价能达到每斤20多元,比普通产品高出一两倍。羊粪小米的“土”,“土”在当地土壤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小米在种植的时候也是用有机发酵羊粪肥。
在“特”字上求不同。“特”,就是一个地方的优势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是特点特色。提到苹果,人们就会联想到吉县,提到柳林,人们就会联想到红枣。发展特色产业,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因地制宜,突出特点特色,找到专属本地的产业是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关键。但仅仅做到“人无我有”还不够,而应该在产品品质上进一步培育、挖掘和拓展,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以及标准化生产上下硬功夫,真正实现“人有我优”。
在“产”字上下功夫。“产”,就是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产业链条短而不全,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短板。而要从激烈的乡村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要从种植向深加工、电商销售等环节延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太原羊杂割为例,在买卖中直接带动了羊肉、陈醋、粉条、油酥饼等“土特产”的销售,并带动了物流、商贸等服务业的兴起。此外,还应该强化引导,增强企业带动农户的服务意识,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一瓶醋、一把米、一颗果……这些看似平常的“土特产”,饱含着浓浓的乡情乡愁,孕育着农民的致富梦想,牵动着产业振兴的光明未来。我们坚信,叫响山西“土特产”,做好农业大文章,能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答卷!
赵建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