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山西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省,截至目前,拥有国家级的非遗项目182项、省级非遗项目1173项,市级非遗项目2103项,县级非遗项目5089项。如何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播交流与普及,让其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是当下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我省在促进非遗传播交流上下了很大功夫。从非遗文化展演频频亮相节庆活动,到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产品,再到精心打造的10家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和10条非遗旅游线路,特别是此次高质量举办的2023黄河非遗大展,进一步展现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硕成果和深厚底蕴,深化了沿黄各省(区)非遗文化的交流互鉴。面向未来,要不断创新传播形式,让非遗“活化石”融入现代生活。
时代在变化,潮流在更替,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给非遗的展示传播提供了理想路径。一方面,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非遗项目和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可实现更广泛的跨距离、跨时空的传播,让人们有更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多向交流能够加速非遗产品与现代审美追求的融合,从而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因此,数字赋能非遗传播正当其时、大有可为。以晋南威风锣鼓为例,传承人运用5G时代新型推广模式,开展直播教学与推广活动,积累粉丝近200万,非遗之花开遍大江南北。要鼓励非遗数字化应用的推广,通过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非遗体验馆、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和数字藏品,让非遗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
促进非遗传播推广,需拓展人们“看见非遗”的方式。近年来,“非遗+旅游”“非遗+研学”“非遗+电商”等多元场景建构让非遗走进寻常生活,不断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把非遗从少数人、少数地域中共享出来,才能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要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为居民、游客和青少年打造家门口的“非遗课堂”,通过零距离接触打破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和神秘感,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实现高质高效传播。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展现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自觉将非遗的传播与普及融入新时代新形态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推广中来,就一定能让陈列在三晋大地上的丰厚遗产“活”起来、“热”起来,不断推陈出新,焕发新的光彩。
李泽熠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