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保护利用灌溉工程遗产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黄土风时评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近日,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成功入选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34处。令人欣喜的是,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成为我省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引泉自流灌溉为特色的世界遗产项目。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是灌溉文明古国,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此次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均是“在用古代灌溉工程”,这些灌溉工程遗产不仅保留着灌溉农田的基本功能,还集生态补水与景观休闲为一体。其中,山西霍泉灌溉工程位于洪洞县,属于黄河流域汾河水系,唐贞观年间已有记载,经过近1400年发展演变,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供水、生态等功能,目前工程灌溉总面积10.1万亩。在长期的开发利用实践中,霍泉灌溉工程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管理中相对公平的原始水权制度,被誉为“霍例水法”,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管理乃至地方治理的范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智慧、科学技术、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水利建设的国家之一,从古至今修建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水利工程,许多至今仍发挥着灌溉、航运、输水、防洪、排涝等功能,对我国农业发展、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参观过都江堰的人,无不为其磅礴的气势、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位于黄河“几”字弯最北端的内蒙古河套灌区,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引黄灌溉面积达1154万亩,已形成完整的七级灌排体系,是中国最古老的超大型千万亩灌区,是灌溉农业的“里程碑”、可持续灌溉的典范。做好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有助于弘扬源远流长的水利文化和历久弥新的水利精神,还可以开展水情教育,向公众传递水资源知识,增强人们爱水节水意识。
  科学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与古为新是最好的传承。近年来,“文化遗产热”在全国方兴未艾,各地不断完善遗产保护体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甚至“火”起来,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让文化遗产更好地向无限宽广的未来延伸。在这股潮流中,显然不应少了灌溉工程遗产的身影。像都江堰、紫鹊界梯田等早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佛山依托桑园围灌溉工程遗产,积极筹备建设博物馆、水情教育基地;桂林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当地积极推进灵渠遗址保护工作,实施完成了保护、修缮、文化展示等九大工程……这些地方实践都为保护活化灌溉工程遗产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脉千秋贯,江河万古流。要更好地保护利用灌溉工程遗产,讲好灌溉工程故事,让灌溉工程遗产成为“活着的博物馆”,让人们在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坚定文化自信。

李秀荣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