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媒体时代,要切实有效进一步拓展地方报纸的影响力、传播力和辐射力,就应抓住根本做文章、立足业态谋创新。所谓根本,就是内容。只有“内容为王”,才能凸显传媒的价值。为此,地方报纸就要从融合、策划、写作三个途径不断完善深度报道,为广大受众提供有温度、有意义的新闻产品。
融合,就要下大力气不断整合与扩大全媒体传播平台。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已有70%的人们把新媒体作为获取外界信息的第一信息源。面对铺天盖地的新媒体平台,地方报纸在内容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应主动作为、积极融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不断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在全媒体时代,重点报道应植入音频、视频、动画、图表等新媒体元素,以增强内容体量、改进阅读体验。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明日报》和光明网联合推出“在线对话”“手机直播”“嘉宾访谈”等在线内容,将原本固化在报纸上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直观起来,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和点赞。《人民日报》在电子版中嵌入“视频内容”,网民点开页面,不仅能阅读文字报道,还可观看同一内容的视频报道,也让平面文字新闻动起来。
通过融合生产,新闻发布与传播的载体增加,呈现样式更丰富,使单一的报纸转化为多元媒体,既满足广大受众对不断变化的新闻消费的需求,又能实现优质内容的闭环裂变——不需要其他媒体的介入便能生成多种多样的报道形式,覆盖面更强、探究度更深,这样一来既完善了地方报纸对同一内容的报道阵列,又可满足不同群体对新闻获取的偏好。
策划,就要花大功夫对受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新闻进行前瞻性的分析报道与详实解读。高人一筹的策划,是强化地方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贴近读者进行精准舆论传播的关键。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有些人发出“报纸消亡论”的唱衰之声。当下,经历过一段新媒体自媒体传播失范后,多数受众已经意识到权威消息对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把传统媒体视为最可信赖的信息源。此外,有研究表明,人们通过手机或网络浏览,多数时间处于浅阅读状态,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基本上是互不连贯的碎片,多数自媒体提供的内容缺乏深入研究和认真分析。长期接触这类内容,易导致注意力下降、判断力减弱、思想认识浅薄。目前,已有不少受众意识到此类信息的危害,自觉回归对有价值信息内容的追求。地方报纸应抓住有利时机,重视对报道重点的策划,生产有思想、有价值、有吸引力的内容。
搞好策划,就要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要在内容定位上下功夫,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传达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第二,要整合分析受众阅读需求,要有超前意识,注意话语权前置,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反映社会积极向上的本质。第三,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坚决杜绝被社会舆论和个别受众庸俗的阅读口味所左右。第四,要突出“首发效应”,首先发声,声先定调,先声夺人。第五,重视传播技巧,提高议题策划能力,要综合时机、技巧、方法的运用。第六,要脚踏实地,不能为网络媒体或自媒体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报道方式所迷惑,要认真调查研究,完整系统地完成报道计划。更为重要的是,报道内容的策划,应多围绕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话题展开,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进程加快,公众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路径十分关注,地方报纸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领域的信息快速、权威、深度地向公众传达,让群众读有所得。
深耕内容的最终环节是新闻写作。事实表明,再多的报道,再多的文字,受众不愿意看,到头来只能是自说自话。所以,深耕内容过程中必须强化新闻写作技巧的运用,强化受众意识和效果意识,站在读者的角度遣词造句,力争每一篇新闻作品都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改进新闻写作方法,应下功夫研究内容主题和受众阅读习惯,不能一刀切,不能空洞说教或生硬灌输,地方报纸在设定报道方式时,要避免单一、僵化,确定合适对路的报道与写作方法,运用好“十八般兵器”,使新闻报道更全面、更鲜活,可视化更强,记忆度更深。近年来,有专家学者提出“报道内容定制化,报道方式故事化,报道数据可视化”,就是对改进新闻写作方法的有益指导。行文强调故事性,吸引受众阅读,使受众始终保持阅读兴趣。不过,突出故事性绝不能轻视新闻真实性,突出故事性绝不意味着可以不顾事实生编硬造或求怪追异搞文字刺激。故事性的生成依赖于新闻的真实性,要增强新闻作品的故事性,就要从结构到场景描述都精心架构,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同时,写出好的新闻作品必须接地气,闭门造车的结果要么是假大空、要么是呆板失真。在信息时代,地方报纸要想深耕内容,就必须坚持扎实、务实、求实的工作作风,以人民为中心,扑下身子,深入一线,真切知晓民情冷暖,深刻感受时代旋律,从基层中发现线索、挖掘新闻,使新闻报道更准、更活、更生动。(作者单位:大同日报社 刘红霞)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