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进行时

党建引领 照亮探源文明的来路去程

山西省文化遗产勘测与保护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将红色基因融入考古经纬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党史党建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在表里山河的沟壑中,埋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山西省文化遗产勘测与保护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文勘院),承担着守根护脉、守正创新、探源文明、薪火传承的责任与使命。
  省文勘院是山西省文物局直属的国有企业,主要职责是开展大型基本建设、文保单位内的地下文物勘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等。近年来,省文勘院将红色基因融入考古的经纬,以党建引领,照亮探源文明的来路与去程。
  田野党建
  党组织活动扎根一线阵地
  4月8日,省文勘院在五台山召开塔院寺大白塔保护修缮工程复工复产安全会议暨安全生产培训会。会议特邀请到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保护技术应用所的专家进行了专业且深入的安全生产培训。全体文物保护人员承诺,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工程质量行为要求,在修缮过程中既要确保大白塔的结构安全与历史风貌,也要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益求精。
  2024年7月,在发现砌体外闪、酥碱、空鼓等新的病害后,省文勘院及时组织设计人员对残损部位进行详细勘察,并在五台山组织召开了“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保护修缮工程专家研讨会”。会上,听取了工程设计单位关于大白塔保护工程难点堵点的汇报,对目前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会专家与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了认真讨论,对下一步安全管理工作达成共识。
  “大家看这层夯土结构,就像我们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每一层都得夯实筑牢。”2023年11月14日,在闻喜县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省文勘院党支部书记梁宪亮将考古地层学与党建理论巧妙结合。当日,省文勘院党员干部一行12人在梁宪亮带领下赴闻喜县,慰问了山西省文物局2023年度“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的培训老师和学员们。梁宪亮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考古事业蓬勃发展”为题,围绕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提出了“抓学习、建体系、锻队伍、强支撑、净生态、促融合”6方面举措,为培训班全体学员和省文勘院党员干部讲了一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专题党课。
  这种“田野党建”模式是省文勘院的工作常态。在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修缮现场,省文勘院作为修缮工程单位之一,选派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党员干部为主要力量参与工程。党员干部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党旗在大白塔上空高高飘扬。
  近年来,省文勘院以党建引领为旗帜,秉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的原则,投身于全省大型基本建设的考古勘探工作,守护好我省地下文化遗产;聚焦“考古勘探”主责主业、创新勘探经营模式,创建物探考古实验室,推进田野考古技术装备研发工作,将可移动文物保护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省文勘院坚持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推行“党建+班组、党员+骨干”的双融合工作模式,确保业务工作开展哪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让党支部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
  党建赋能
  科技驱动斩获行业殊荣
  5月26日,“2025·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名单发布。其中,省文勘院凭借自身在文物调查勘探、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卓越表现与突出贡献成功入选,实现了山西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翻开省文勘院2024年的“考古账本”,一组数字格外亮眼:完成各类基建工程文物调查任务153项、考古勘探任务81项,完成调查面积约9459万平方米,勘探面积957万平方米,发现地下古墓葬3845座,其他各类文化遗迹现象1336处——这背后是“党建+科技”的双轮驱动。
  2024年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夏商周时期大型都邑遗址的新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共发布4项重大发现,省文勘院参与考古勘探的昔阳县钟村墓地赫然在列。墓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钟村社区,地处太行山西麓东高西低的丘陵台地上。钟村墓地是目前夏商之际黄土高原东部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地,为实证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填补了太行山西麓夏商考古的空白。
  2024年考古发掘期间,省文勘院负责对已发现墓葬周围开展精细化考古勘探,通过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抽调技术骨干、严格现场管理等方式,高质量完成了此次勘探作业,获得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这些科学、准确、翔实的考古勘探成果,对补充完善该墓地的结构布局及相关考古学术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截至目前,钟村墓地共发掘5座夏商之际高等级墓葬,其中M10是目前同时期单体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墓葬。
  考古作业的辛苦常人难以想象,每逢烈日当头或是数九寒天,省文勘院党支部都会在考古一线工地开展慰问和安全检查,送去消暑驱虫或是防寒保暖生活物资,让身耕一线的考古工作者充满干劲和力量。
  省文勘院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承担了大西高铁、太焦高铁等山西境内80%以上大型基本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和“考古前置”工作任务,有效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地下文物遗存,促成山西考古前置改革入选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
  同时,省文勘院主动服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批筹建科技考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牵头发起“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产教融合共同体”,批准设立“山西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瞄准行业前沿,加强平台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发协作,产学研协同创新,代表了国有文化类企业深度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生力量。
  在党建与科技的引领下,省文勘院主营业务实现东突西进,向东翻越太行山——承揽东营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完成山东省临沂沂河新区YHKG-2024-047号地块考古调查勘探项目;向西渡过黄河,承揽宁夏固原古城(内城)中心路段及武警坡段城墙遗址修缮工程、头道边长城花马池段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的立项计划书。编制完成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立项报告20项、彩塑壁画保护修复工程9项。
  这些数字背后,是党旗飘扬下的责任担当,每一份勘探报告,每一份新发现新研究,都是对历史无声的承诺。
  党建阵地
  多维空间锤炼党性修养
  当田野考古的党旗在太行山巅猎猎作响时,办公楼宇内的党徽亦在无声处熠熠生辉。党建活动中心里,红色文化和精神贯穿了文物保护事业的每一寸空间。
  “党建活动中心的建设,既符合党建工作的基本需求,也要考虑到职工的实际体验,做到既有庄重的党建氛围,也不失现代化、多功能的特点。”梁宪亮介绍,整个空间经过精心设计,既有用于理论学习的区域,也有能够开展党建实践的场所,还兼顾了职工的文化娱乐需求,让党建与工作、生活充分融合。
  党员活动室是整个党建活动中心的核心区域之一,是省文勘院党支部开展各类活动的专用场所,适用于召开党组织会议、开展党员教育、进行党课培训等。活动室内部配备了党建数字化平台,不仅能数字化展示党史、企业发展历程和党建工作成果,还设置了党建文化墙,结合多媒体展示技术,让党建学习更加生动直观。在这里,职工可以随时了解党的最新政策,感受企业党建文化的发展脉络,增强党员身份认同感。让党员能够在更高效的环境中参与讨论和学习。为了提升党员参与感,还设立了“党员先锋榜”“党组织光荣榜”等展示区,让优秀党员的事迹成为激励大家进步的动力。
  红色书屋是党建活动中心的一大亮点,专门用于党史学习和党建理论研究。这里收藏了大量红色经典书籍、党建研究资料、企业文化相关书刊,提供了电子阅读设备、党建知识查询平台,方便职工随时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还可以进行“政治体检”,任何一名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政治体检。“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政治体检不仅是一次自我净化的过程,更是凝聚团队合力的契机。通过坦诚交流,党员之间的信任度显著提升,工作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大幅减少。”省文勘院专职党务干部介绍说,一位曾因意见分歧产生隔阂的党员,在“鉴定型体检”的互评环节中,主动向搭档表达歉意,两人携手攻克了一个长期遗留的工作难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政治体检激活的不仅是个人的党性意识,更能为党组织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党建活动中心不仅是党建学习的课堂,更是省文勘院企业文化的展示窗口,是推动党建与考古勘探业务融合的重要桥梁。
  在党员们眼中,党建活动中心就像一个“思想加油站”,它打破了传统党建学习的刻板印象。“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的党建数字化平台重现党史事件,比如通过互动屏就能‘走进’长征历程。比单纯读文件更易懂。”专职党务干部介绍说,记得有次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在党建数字平台“云参观”了党史成就展,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理论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可感知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成果。同时设立了“党员先锋榜”展示区,让优秀党员的事迹成为激励大家进步的动力。
  田野上的党旗指向行动坐标,楼宇内的党徽锚定精神原点。考古人的党徽与文物的历史光泽交相辉映,探源文明薪火传承的脚步愈发铿锵。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赵晋燕 武佳 通讯员 段欣

(责编:刘洋)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