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守护民安践初心 二十余载蓝焰丹心映党辉
赴汤蹈火守护民安践初心 二十余载蓝焰丹心映党辉
张海营(左一)与队友扫雪除冰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出行畅通。
张海营带队执行任务。
张海营为队员们讲解车辆器材装备的维护要领。
“1、2、3,冲呀!”清晨,伴随着指令下达,身着“火焰蓝”体能作训服的消防员们,如一道道蓝色利箭般飞身而出,张海营紧随其后,满眼望去都是自己年轻时的模样……这是发生在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晋中支队战勤保障大队5公里体能训练中的一幕,也是站长张海营雷打不动坚持训练的日常。
“只有练就过硬的本领,执行任务才能更有底气。”从事消防救援工作二十余载,张海营始终扎根救援一线,历经各类灭火救援和抢险救援4000余起,多次在全国和全省消防比武中斩获佳绩,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曾先后被公安部消防局评为“灭火救援尖兵”2次,被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次,2024年入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
20多年的风雨兼程,在浓烟滚滚的烈焰中、在房屋倒塌的废墟中,面对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张海营一次次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
苦练本领奋勇争先
张海营瘦瘦高高,眼神中透着坚毅,虽表示自己不善言辞,但说起消防救援工作时却侃侃而谈。“消防救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平时训练的强度更是非比寻常,因为每次行动都没有重来的机会。”张海营出生在山东枣庄,和很多男孩子一样,小时候看到家乡的消防员冲锋陷阵救人于危难,就特别崇拜。
2002年12月,19岁的张海营离开山东老家,如愿加入了山西消防这个“大家庭”。因为从小就帮着父母做农活,张海营的身体素质很好,但从集训开始的第一天,他就感到了压力,“消防队可谓强手如云。当时班长告诉我,要想出类拔萃,唯有刻苦训练”。
为强化体能,张海营每天除了完成强度较高的体能技能训练,还会利用晚上休息前的一段时间给自己“开小灶”,再跑到院子里多做100个俯卧撑。在体能训练过后的业务训练环节,张海营每天都“缠着”老队员请教动作要领,从铺设水带到连接水枪,再到二节拉梯,每项要领都记录在笔记本上,有空就对照着笔记本进行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集训结束时,张海营的综合成绩在当时新训的队员里位列第一。
下队后,张海营在体能技能训练方面始终没有降低标准,还善于揣摩研究新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每次总结出新的训练心得,都会向队友演示。当时有队友评价张海营,“他这个人有个优点,善于发现、学习任何队友的优点”。
从那时起,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总能看到张海营背着空气呼吸器五公里负重奔跑以及做400米物资疏散操的身影,有时候300个俯卧撑和300个仰卧起坐也是一个不少地完成。
2004年7月,由于表现出众,张海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2009年,全国掀起“三年打造消防铁军”热潮,张海营因在全省比武中排名第一,先后被选拔参加原消防部队北方地区比武和全国消防大比武。他冷静沉着,凭着精湛的技术功底,在百米梯次进攻操、400米快速初战控火操、建筑火灾内攻操3个竞赛项目中均获得好成绩。
之后,为培养更多灭火救援后备人才,张海营白天参加训练、值班备勤和灭火救援,晚上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训练安排,他每天的工作总是满满当当……经过针对性训练,他当时所在的消防救援站体能技能水平大幅提升,在省、市两级岗位练兵比武和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累计26次夺得团体、个人优异成绩。
日复一日的训练,强健了体魄、提升了技术,更磨砺了意志。张海营先后4次参加全国性消防队伍比武竞赛,均取得“三甲”的好成绩,成为不可替代的“兵王”。
赴汤蹈火冲锋在前
张海营认为,消防救援是一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队伍,“我们是24小时执勤备战,要时刻准备着第一时间赶赴救援现场。只有把自身本领锤炼过硬,才能确保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冲得出来、顶得上去”。
为保证在消防救援行动中快速无误地完成任务,张海营和战友们每天除了用大量时间加强体能和技能训练外,还会定期开展不同场所的灭火救援模拟演练,确保以最佳状态完成每一次出警任务,分秒必争地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之前参加的救援任务,多数都是灭火和抢险,但每次出警,现场情况都不一样。”在训练场上,张海营始终心怀“抢一秒、救一命”的使命要求,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仅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还带领其他队员你追我赶、创优争先,不断提升团队的应急救援能力。因为他们深知,“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
2008年10月21日的凌晨,一辆液化石油气罐车途经212省道与宝成铁路交汇处的涵洞时,因罐体碰撞涵洞导致液体泄漏,继而起火燃烧。当时,被派往陕西省凤县工作的张海营,和队友赶到事发现场时,火焰已经将公路上方的铁路接触网烧断,宝成铁路被迫中断通行。泄漏的液体形成火带,附近的一辆卡车已被烧毁,约50米外的民房也被引燃,情况十分危急。
为防止持续燃烧的罐体发生爆炸,指挥员下令组建突击队,对罐体进行射水冷却。当时担任战斗班长的张海营因参与灭火救援次数多,经验相对丰富,带领突击队员发起进攻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肩上。
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张海营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用精湛的技术对罐体进行射水作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解除了罐体爆炸的险情。随后,他在两支水枪的掩护下冲进屋顶垮塌的民房,与队友一起徒手刨挖出3名被埋压的村民,为村民打通了救援通道,带来了生的希望。
“每次出警面临的现场形势变幻莫测,亲身经历过火场里的轰燃和坍塌,迷茫过,也害怕过。”采访时,张海营回忆起第一次出警时的感受,是既紧张又兴奋,但经过2008年的那次抢险救援,回想起现场的高温、浓烟、烈火……他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面前人类有多么渺小,对生命也更加敬畏。
“救援现场往往是危机四伏、险情重重,我们必须集中精力,严格按照指挥员的要求执行任务,脑子里不能有任何杂念。”每次救援任务完成后,张海营和队友们都要认真复盘,全面剖析救援处置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分享了自己的所思所悟,多角度深入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反复练习技术、熟练运用装备、强化团队协作,切实提高大家的救援能力和安全意识。
得益于这个好习惯,让张海营在一次次灭火救灾、抢险救援中更有底气。
敢于担当甘于奉献
在消防救援队伍里,战勤保障是一支肩负着多种应急救援任务的专业力量。作为其中一员,张海营深知这项工作对于消防救援任务的重要性,“要为前方战斗提供最坚强的保障,我们就不能掉链子”。
张海营介绍,他所在的战勤保障大队的主要任务是应急救援保障与日常服务,“我们除了要进行身体素质和救援能力的训练外,还要根据岗位特点、任务类型和实际需求,不断提高队员们的生活保障、技术保障、物资保障、卫勤保障及社会联勤保障等能力,着力打造专业保障队伍”。
“接到增援任务时,我们战勤保障力量会迅速行动赶赴现场,不仅要满足最基本的装备物资保障,必要时还要搭建指挥、饮食、宿营、医疗、车辆器材装备维修等保障区域,更要第一时间沟通各部门、社会、企业等提供衣食住行的多元化保障渠道,为前方救援提供更加高效的综合保障服务。”张海营说,特别是各种救援车辆、装备器材的安全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方法,在日常训练中都要反复练习、烂熟于心,要是救援时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有效维修,后果不可想象。
事实上,对支队所属消防救援队伍的常态化装备巡检,也是张海营和队员们在日常服务工作中的一大重点。“我们会定期深入各个大队,对执勤车辆、个人防护装备与器材的性能参数、运行情况进行细致检查,对损坏的器材装备进行维修。”张海营说。邀请装备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时,张海营都会带头学习各类器材装备的性能参数、操作要领、注意事项以及维护保养方法,对各类执勤车辆和器材装备都要做到了如指掌。
作为一名消防“老兵”,训练时,张海营对自己的要求总是特别严格,执行任务时,他也是冲锋在最前的那个。在生活中,他还是队员们身边的“好大哥”,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各项技能,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们的成长。在家庭里,他更是孩子们心目中最自豪最骄傲的“超级英雄”。
但是谈起家人,张海营感到满是愧疚,也充满了对妻子深深的感激。“两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都不在,平时的陪伴也很少,家里都是妻子一个人在操心,毫无怨言,我很感谢妻子对我工作的支持。”结婚17年,张海营对妻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回不去,你辛苦下”。
“穿上这身‘火焰蓝’,这便是我的责任与担当。”如今,深夜的火警铃声仍会让张海营瞬间清醒,就像20多年前那个青涩的新兵,不同的是,现在他会仔细检查每个年轻队员的装备。而当红蓝灯光掠过他鬓角的白发,恍若时光逆流——无数的“张海营”正从燃烧的时光长廊里奔涌而出,带着同样坚毅的目光,用忠诚与热血在烈火中书写人生华章。
山西晚报记者 张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