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引领产业发展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山西讲坛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桑胜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逐步形成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要牢牢牵住科技成果转化的“牛鼻子”,聚精会神做好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是推动山西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对山西而言,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既是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难题的关键路径,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堵点卡点。比如,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不够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牢固。为此,山西要立足本省产业结构现状,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有组织科研方式加强产业全链条、上下游集成创新,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前沿技术、变革性技术工程化、产业化应用,不断开辟区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山西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技术突破催生新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基本路径。要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破题”,打通“科技—产业—经济”循环体系,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一是以成果转化激活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煤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是山西经济的“基本盘”,其转型升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首要任务。需聚焦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改造需求,让实验室技术成果精准对接生产线的“痛点”。二是以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新苗成大树”,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增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发展的“新引擎”,需瞄准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让创新成果成为产业培育的“源头活水”。三是以成果转化布局未来产业“赛道抢先机”,拓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空间。未来产业是抢占发展主动权的“新赛道”,需强化前瞻性布局,让山西在量子信息、生物制造、氢能等领域提前卡位。通过建设未来产业孵化中心,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原型机、试验系统,再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本孵化,逐步培育量子技术应用产业,为能源、交通等领域提供未来技术支撑。
  构建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对接“主通道”。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强化高校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是关键一招。高校作为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侧,要积极探索构建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一是打破学科壁垒,强化跨学科研究力量的统筹协调。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聚焦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推动高校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增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供给能力,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完善全链条科技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需要,探索构建“主动式布局—导向型研发—场景式应用—成体系对接—产业化落地”的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形成有计划、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有机融合的科研格局。三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全面评价体系。要激励和保障科研人员在“无人区”、交叉点潜心研究,健全“十年磨一剑”的评价体系,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涌现。考核评价标准要以解决重大问题、产出实际价值为标准;完善延时评价标准,对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在转化、生产以及进入市场后进行跟踪评价,使评价更加准确、客观、全面。
  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支撑体系,用最优服务激发成果转化“加速度”。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基本保障,也是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的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一是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构建“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生态。打造成果转化专业化、规模化综合服务体系,从成果挖掘、培育、评价、推广、交易等多维度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建设成果转化的专业机构,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概念验证、价值评估、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专业指导。二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改革。创新“先使用后付费”或“赋权+转让+约定收益”两项成果转化方式,提升转化实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生金。三是构建科学完备的成果转化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修订完善,同步研究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细则。四是健全成果转化容错机制,创新成果转化考评体系,完善专利申请前评估、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等尽职免责制度。
  构建多元协同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资本赋能激发创新产业融合“新动能”。发展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一是建立科技金融风险共担机制,完善全周期融资服务体系。优化科技保险服务体系,发挥保险业风险补偿、风险减量、资金杠杆以及连接互通的功能作用,对银行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的信用贷款给予风险补偿,重点覆盖半导体、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落实国家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要求,形成“财政引导—银行放贷—风险共担”的闭环机制。二是深化链长制与金融协同,创新产业链融资模式。以省级重点产业链为载体,建立“链主企业+金融机构”协同机制,开发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支持上下游企业融资。依托区块链平台,为链上企业提供数据增信服务,推动融资流程数字化、透明化,落实国家政策中“加强产业链金融服务”的要求,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三是建立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体系,选择煤炭清洁利用等领域的高价值专利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探索“专利评估—质押融资—证券化退出”路径。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池,对评估费、担保费给予补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知识产权证券化服务中心,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响应国家政策中“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部署,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盘活企业无形资产,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者为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本文系2025年度山西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引领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B0301)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