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山西讲坛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李赛红

  乡村振兴离不开非遗,非遗保护和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非遗作为活态传承的文化形态,生命力在于与当代需求深度融合,方能实现价值永续延续。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振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乡村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可以说,乡村振兴离不开非遗,非遗保护和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加大保护力度,创新传承方式,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劲支撑。
  推动非遗在乡村的“两创”实践。非遗作为活态传承的文化形态,生命力在于与当代需求深度融合,方能实现价值永续延续。挖掘非遗核心价值是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逻辑起点。每项非遗都有独特的文化密码。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绿色发展理念呼应;民间歌谣里勤劳向善的道德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鸣。梳理这些内核,可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滋养。融入现代生活是实践导向,要在坚守核心技艺本真的同时创新形态,如将传统榫卯结构转化为现代家具设计语言,把民族锻造技艺融入时尚首饰创作,使非遗从文化遗产变为日常生活元素。科技赋能开辟全新维度,如借助互联网构建非遗数字传播矩阵,开发虚拟现实项目重现传统节庆,打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走向更广阔舞台。这种赋能基于数字文化传播理论,既是传播革新,更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度对接。
  着力构建非遗保护机制。完善的保护机制是非遗永续传承的制度基石,要着力构建多层次体系,全面加强系统性保护,夯实传承根基。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遵循,认真落实法律规定,结合地方特色,推进非遗相关立法,明确责任主体、资金保障、传承发展等措施,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法治保障。加大非遗保护项目普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扶持与基建等资金支持力度,探索设立保护基金、引导企业投入等拓宽渠道,构建“财政+社会”的多元投入格局,强化非遗保护传承保障。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为核心环节,健全完善科学认定与评估制度,加强生活补贴与传承经费支持,通过“非遗大师”荣誉表彰等提升地位,搭建区域交流平台,促进技艺切磋。加强动态监测,建立传承状况数据库,定期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传习频次、影响力等维度评估,及时对濒危项目启动抢救性保护,对过度商业化项目规范引导,确保非遗可以在保护中有序地发展。
  加强非遗与乡村产业融合。非遗与乡村产业的融合,能形成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为乡村经济注入持续动能。培育特色产业,需立足资源精准发力。手工艺富集区发展刺绣、木雕等精深加工;传统美食村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民俗村落开发沉浸式体验服务,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标准化与品牌化是产业升级关键。要制定手工艺品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强化特色;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打造晋绣、老陈醋酿制技艺等地域品牌,提升附加值。以文创开发拓展价值链,将非遗元素转化为文创灵感,开发系列适应市场的高质量产品。建立设计师+传承人平台,提升产品创意与市场适配性。实施电商人才培育计划,通过直播、社群营销、网店拓宽渠道;应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指导生产优化,为产业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以电商赋能扩大销量,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带回先进理念推动产业升级,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形成“产业发展—人才回流—产业提质”的正向循环。
  抓好非遗人才的支持和培育工作。人才是连接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核心纽带,要着力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加大院校协同力度,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推动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专业,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任导师,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高校开设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研究与高层次培养,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智力支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育后备力量。将非遗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开设剪纸、泥塑工坊;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课堂,组织青少年参观展示馆,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与传承意愿。加强社会培训,扩大参与群体,在乡村举办知识普及与技艺培训班,推行师带徒机制培养潜力学员。完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对贡献突出者给予奖励与创业扶持,建立人才库搭建交流平台,让非遗人才在乡村有发展、有地位。
  推动文旅融合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山西非遗资源丰富,推动其与乡村旅游融合,能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要积极整合资源,打造文旅品牌。将非遗与田园、古村落串联,开发“农耕体验游”“古建研学游”“节庆参与游”等产品,形成非遗+旅游IP集群,提升文旅吸引力。创新设计主题线路,丰富游客体验。如让游客参与刺绣、陶艺制作的手工艺线路,组织参与婚俗、庆典的民俗线路,在互动中释放非遗魅力。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非遗体验空间。修建非遗展示馆呈现历史与技艺;改造传统民居为主题民宿,融入砖雕、木雕元素;建设演艺中心展演晋剧等戏曲,构建沉浸式场景;举办文化节、庙会等活动,带动餐饮、住宿、零售发展,形成“活动引流—消费增长—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当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交织,“两创”方针、保护机制、产业动能、人才支撑形成合力,推动乡村延续根脉,建成承载乡愁、焕发生机的幸福家园,乡村文化振兴新动能将持续奔涌。(作者单位:湖南开放大学)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