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篇大文章
做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篇大文章
任可 李敏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意义愈发凸显。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这体现了党对家庭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战略性思考,为我国新时代家庭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发展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努力培育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固本培元强化思想引领。正家,而天下定矣。一是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确保新时代家风建设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进。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同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传统家风文化相结合。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紧扣时代主题、围绕中心工作,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个“魂”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体”贯穿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立制明规筑法治屏障。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需明确家风立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定位、作用等关键问题,强化主体责任,增强规范化和约束力,使教育引导、法律支撑、制度保障相辅相成,将道德准则提升至法律层面的基本原则。二是完善制度规范,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规范化和常态化。应强化落实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强调其必要性和严肃性,增强廉洁意识及家庭成员的纪律意识。利用谈心谈话了解其心理思想动态,增强规矩意识和法律意识,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倾向。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选拔任用标准及日常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三是建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失范问责机制,对因领导责任和家庭责任弃守导致家风败坏的情况追究相应责任。
深耕家校育时代新人。一是提升家长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纠正错误理念,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孩子全面发展,并通过表彰奖励优秀家庭增强互动。同时,完善家风指导机制,利用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发挥学校作用,提供理论和专业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二是学校需主动参与家风建设。采用家访方式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制定个性化家风建设方案,提供针对性建议。邀请家长进校园参加活动,促进家长间交流,加深对学校管理、教学模式及文化的理解,实现家庭与学校的育人环境有效衔接。三是将家风内容融入学校课程特别是思政课中,使家风工作与德育紧密结合。挖掘家风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点,让学生在校园内也能感受到良好家风的影响。鼓励开设家风相关培训课程,为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更新奠定基础。这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家风培育体系,还能促进新时代家风发挥积极作用。
多维整合聚家风资源。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要不忘本来、承载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一是推进传统家风的创新和发展。传统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书写着民族精神的核心密码。传统家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价值。要通过整理家训、家规等古籍,挖掘治家理念和齐家之道等,探讨诸如积善有余庆、家和万事兴等观念的当代价值,借鉴古人以德立家、以礼治家、以文兴家的有益经验,用继往纳新的态度赓续中华传统家风文化。二是把红色家风利用好、传承好、发扬好。要讲述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以及优秀干部的家风故事,编辑他们的感人家书,记录领袖伟人的家事,利用旧址故居、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及其文物,深刻影响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强化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三是以新时代家庭观引领新时代家风建设,提炼出当代中国家庭美德与家教规范的核心价值。要通过丰富家庭家教家风的内容,创新表达方式,使新时代家庭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多元共建拓治理格局。为强化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与传承,政府及社会各界需携手构建长期有效的支持机制。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计划和荣誉评选体系,以表彰在推动家庭文化发展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家庭和个人。同时,应加大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力度,并通过广泛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此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可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网络平台及社交媒体分享成功案例,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同时制作公益广告和专题节目增强公众对家庭教育价值的理解。社区层面则可组织家庭日、“优秀家庭”评选等活动,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体验。定期开展研讨会和交流会,增强社区内部的联系。(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课题“基于问题导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集体备课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MZ010)。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