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创新 解锁乡村振兴的“山西密码”
非遗传承创新 解锁乡村振兴的“山西密码”
苏媛
不少非遗深植于乡村,是乡村文化的独特标识,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传承创新是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的动能。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文化振兴既是灵魂工程,亦是发展新引擎。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迫切需求,也是激发乡村活力、促进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探索有效途径,让非遗在乡土间绽放新彩,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文化战略。当炕围画走出窑洞成为家居装饰新潮流,当推光漆器从深宅大院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以独特的“山西密码”解锁着产业转型、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的多维命题。
解码“非遗+产业”:从“传统手艺”到“富民产业”的裂变
非遗传承创新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将文化符号转化为经济增量。山西拥有丰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承载着匠人智慧的传统技艺,本应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金钥匙”。然而,长期囿于“好东西也需要吆喝”的困境,许多非遗项目“藏在深山人不知”。比如,襄垣县的炕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村民大胆创新将炕围画元素植入民宿改造,开发出“可画、可玩、可带走”的炕围画主题客房。游客在民宿中亲手参与炕围画创作,带动农户多渠道增收。更可贵的是,这种“文化+体验”模式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吸引了青年返乡创业,使村集体经济焕发新生。
如何将成功案例推广至更多的非遗项目,成为人们思考的主题。基于此,建议构建“非遗工坊+合作社+电商”的产业链闭环。相关部门可牵头建立平台,引入专业设计团队开发适销产品;合作社组织农户标准化生产,保障品质与效率;电商平台则通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直播带货”提升产品利润。广灵剪纸与服装品牌联名推出的剪纸图案服饰,带动众多农户参与生产。
解码“非遗+文旅”:从“文化记忆”到“体验经济”的升华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不应仅是博物馆里的“历史陈列品”,而应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山西非遗资源丰富,这些非遗项目恰似串联文旅珍珠的“金线”,能构建起“非遗+景区+民宿”的生态链。应县木塔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体代表,但与其密切关联的建造技艺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3D建模技术,可以将木塔复杂的斗拱结构、精湛的建造技艺转化为数字藏品。游客扫码即可“解构”这座千年古建,成功在数字世界中游览应县木塔,带动线下景区客流快速增长。这种“科技+非遗”的尝试,让古老建筑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这进一步启发人们打造“非遗研学之旅”,比如将炕围画村、推光漆器镇等非遗集聚地串联成线。设计“非遗手作体验+古建探秘+民俗节庆”多日游产品,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非遗魅力。同时,开发“非遗主题民宿集群”,在汾河沿岸、太行山深处,建设以剪纸、布艺为主题的特色民宿,让非遗融入游客的住宿体验,实现从“文化记忆”到“体验经济”的升华。
解码“非遗+治理”:从“文化认同”到“乡村凝聚”的再造
非遗不仅是经济资源,更是凝聚乡村情感的“精神纽带”。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非遗传承创新可唤醒村民的文化自信,重塑乡村价值体系。一个颇具深意的实践是左权民歌的“治理效能”,左权开花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行于太行山区。当地将民歌传唱纳入“星级文明户”评选,村民自发组建民歌队,红白事“以歌代礼”,减少了邻里之间的攀比浪费。河曲二人台的“调解”实践同样亮眼,将邻里矛盾编成戏曲,通过“唱戏调解”化解纠纷,更加促进睦邻友好和谐。
应抓紧培育优秀人才队伍,选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文化顾问”,参与村规民约制定,以非遗融入乡村治理。同时,构建“非遗积分奖励制度”,村民参与非遗传承、文化活动可获积分,兑换农资、文旅体验等奖励,调动参与积极性,实现“文化认同”与“乡村凝聚”的双重再造。
解码未来:非遗传承创新的“山西路径”迭代
非遗传承创新的意义在于实现传承与转化的共同发展。用好科技的力量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既有现实需求,也有技术支撑。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加速落地,各种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开始大量涌现,其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为非遗保护传承持续注入新的活力。可以从三个维度深化探索:一是科技助力方面,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非遗数字档案库,实现“非遗上云”;开发AR非遗体验应用,让游客“穿越”历史场景,提升体验感。二是金融支持方面,设立引导基金,对非遗文创企业给予低息贷款;探索非遗资产证券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解决融资难问题。三是国际推广方面,借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炕围画、推光漆器参与国际展览;与欧洲国家合作开发“非遗主题文旅线路”,让山西非遗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名片”,完成从“地方资源”到“全球符号”的跨越。
非遗传承创新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场“转化融合”的文化变革。尤其是在数字化和全球化时代,山西正以非遗为媒,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文化答卷”。当炕围画进入城市家居、当晋剧唱腔响彻国际舞台、当非遗技艺成为青年创业的新选择,可以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新生命”,更是乡村振兴的“无限潜力”。山西要以非遗之“魂”,筑牢乡村振兴之基,让文化自信成为三晋大地最动人的底色,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