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与传承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山西讲坛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李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此作出专门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相关举措。山西是非遗资源大省,各具特色的非遗是山西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科技的加持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从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区,到洁净有序的车间作坊,处处都有非遗的印记。

数字技术彰显非遗的现代魅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当下,新质生产力为文化产业带来了乘数效应。以数字技术激发非遗内在活力,可以让非遗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焕发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生机,极大地提升非遗的传播力、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创新。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擎,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形成价值共振。山西非遗蕴含的晋商精神、黄河文化等基因,通过“技术——要素——业态”三重变革,推动非遗保护从“维持性创新”转向“颠覆性创新”。又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文化生产力”的范式突破,为山西非遗从“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提供了可能。
  孝义皮影戏、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中阳剪纸等,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山西非遗代表性项目都被精心制作成了数字藏品,其意义就在于探索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新模式。其中,平遥推光漆器数字藏品《和乐仕女图》结合3D全景建模技术,生动还原了平遥推光漆器的经典仕女纹样。这种文化基因的数字化表达,使非遗保护突破传统“博物馆式”困境,彰显非遗的现代魅力,形成活态传承与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让非遗技艺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在数字化时代,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其传承面临机遇与挑战。数字技术通过三重维度重构非遗发展范式:其一,数字化手段突破时空局限,推动非遗的全球化传播,既增强公众认知与认同,又激发参与热情,夯实传承的群众基础。其二,数字技术实现非遗的高精度记录与多元呈现,既防止文化流失,又以互动体验吸引年轻群体参与传承。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内涵。通过数字技术与文创、旅游等产业融合,催生市场化的非遗产品与项目,在拓展传承人发展空间的同时,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创新路径,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构建技术、产业与制度的协同创新发展体系

  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导向的智能媒介几乎重塑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方式,非遗的存在、发展和传播、传承方式也必然受到深刻渗透与影响。积极构建技术赋能、产业融合、制度创新协同发展体系,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开辟新路径。
  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承保护,是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重要手段。当前,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科技手段和智能媒介的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真实性记录、本源性再现和跨时空重生,在数字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技术赋能层面,深度应用数字技术,重构非遗传承生态。通过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创新工具,可以成功突破传统手工艺的时空限制,推动非遗保护从静态保存向动态传承转变。无论是对非遗进行原真性记录保护,还是推进非遗传承与修习,抑或创新非遗的传播路径,在数字技术乃至人工智能的加持下,非遗的文化内涵在有声、有色、有形中可以得到更生动的诠释和更广泛的认同。近年来,太原市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全市24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数字化记录,建立二维码数据库,并向大众开放使用,可以让更多市民及游客体验到太原的非遗之美。
  在产业融合层面,文化遗产的传承应该是活态的,即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使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要加强文化遗产的全产业链构建,从创意开发、生产制作、营销推广等环节入手,通过影视创作、动漫演绎、游戏开发等形式,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最大化。要大力推动非遗进景区,使旅游更具深度,非遗更具热度。当前,旅游已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着非遗去旅行,不仅可以为文旅市场增添浓墨重彩的“非遗力量”,而且可以让非遗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近年来,山西晋派砖雕、推光漆器等品牌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打铁花、莲花落等品牌节目在互联网平台播放指数居前。实践证明,为非遗品牌插上数字化翅膀,打造消费者尤其是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场景、产品,有助于提升非遗的“造血”功能。当前,很多地方都通过电商平台营造空间场景氛围、深度融合“非遗+旅游”等手段,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使消费者获得文化、情感等多层面的体验,激发消费潜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千家万户。
  在制度创新层面,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要支撑,符合国际规则、较为系统完备的非遗法律制度体系。要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推动传承人申报、评选、认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实施好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吸引更多青年走近非遗、守护非遗。

守正创新推动非遗传承保护

  守正体现“不变”,就是立足国情、扎根中华文化,做好追溯与传承。创新体现“变”,就是面向未来、衔接国际,做好创造与发展。“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守正创新,不仅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方法论,也是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的动力源泉。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在“变”与“不变”之间,推动非遗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要进一步拓展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各环节的应用。例如:运用现代化摄影装备对非遗技艺、表演等全方位、多角度记录;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为用户进行个性化推送。要加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将非遗传承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和兴趣。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扩大其影响力,为“守正”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人参与传承,进一步巩固非遗的根基。要让老匠人的掌心温度与青年的数字创意交汇,让千年技艺与现代产业共舞,非遗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活化石”,而应成为融入现代生活的“新潮流”。
  守正的实质是因正确而坚守,创新的特质是说新话干新事。守正创新,不仅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方法论,也是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的动力源泉。山西非遗的数字化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亮点,但还需要总结经验,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人才工作部)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