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山西讲坛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杨亚琳

  科研诚信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重视学术诚信建设,要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风尚。

  科研诚信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石,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省的有效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要求“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科研诚信建设纳入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并作出具体部署,明确提出“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持续优化学术生态、创新生态,但科研诚信管理体系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创新动能。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关键阶段,我省也处于汇聚创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健全完善科研诚信管理体制机制,营造清朗的科研环境,助力我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完善制度体系,以刚性约束筑牢诚信防线

  科研诚信问题既与科研工作者的道德素养有关,也与科研诚信制度体系是否完善有关。要将诚信建设落实到全领域、各环节,必须进一步完善覆盖科研全领域和全链条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建立健全职责明确、高效协同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为营造风清气正、弘扬科学精神、追求学术卓越的科研大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全流程诚信管理制度。要将诚信管理机制覆盖到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和监督评估以及学术出版等全领域、全流程和多环节。建立学术论文发表诚信承诺制度、科研过程可追溯制度、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年度报告制度等,完善匿名评审与利益回避规则,推动作风学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制度,防止简单量化、重数量轻质量、“一刀切”等倾向。将科研诚信作为各类评价的重要指标,提倡严谨治学,反对急功近利。对基础研究推行代表作制度,注重原创性突破;对应用研究注重成果转化效益,建立“需求导向——成果适配——社会反馈”评价闭环。
  完善科研诚信信息管理体系。规范科研诚信信息管理和共享,建立健全科研诚信信息采集、记录、评价、应用等制度。建立并完善全省统一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推动与全国科研诚信信息系统对接,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为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联合惩戒提供支撑。建立科研诚信修复机制,对主动纠错的科研人员给予信用修复通道,体现制度刚性与温度的统一。

严格监督惩戒,以零容忍态度维护学术尊严

  对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进行惩戒,既是维护科研秩序的底线规则,也是推动创新生态优化的助推器,有利于保障科技创新的质量与可持续性,维护学术生态的公正性与纯洁性。
  建立多主体协同监督机制。发挥学术共同体、期刊编辑、公众等多方作用,构建全方位监督网络。要压紧压实监督管理责任,相关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要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审核、科研伦理审查等有关制度和信息公开、举报投诉、通报曝光等工作机制。坚持零容忍,保持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行为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严肃责任追究,依法依规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实行终身追究。
  实施分级分类联合惩戒。加强科研诚信信息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共用,依法依规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责任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根据失信行为性质与危害程度,采取通报批评、撤销奖励等处罚。将惩戒力度与失信收益挂钩,提高违法成本。

厚植文化土壤,以生态重构激发创新活力

  良好的学术环境、诚信氛围,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也是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强化诚信宣传和教育引导,厚植诚信文化土壤,形成严谨求实、鼓励创新的学术风气,持续激发勇于创新的不竭动能。
  进一步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常态化开展科研伦理、学术规范教育,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日常管理,组织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在入职入学、职称晋升等重要节点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通过开设“诚信科研”专栏、制作短视频、漫画等形式,定期发布相关政策解读,宣传诚信典范,营造崇实尚真的科研学术氛围。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技成果。唯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要以优秀科学家为榜样,倡导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和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建立科研诚信正向激励机制,推动科研诚信与职称评审、荣誉评选挂钩。
  推动科研诚信管理智能化、现代化。紧密跟踪相关技术进展,从制度规范、技术手段、教育引导等多维度构建系统性治理框架。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明确AI工具在学术研究各环节的应用边界,制定分层分类的AI使用指南和应用规范。强化技术赋能,推动开发有效的AI生成内容识别工具,探索AI水印技术,构建检测与溯源机制。定期评估AI技术发展对学术诚信的影响,迭代更新检测工具与政策框架。(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期刊中心)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