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白静 张利宏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红色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更是激励青年大学生持续成长与进步的动力源泉。要不断提高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蕴含着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发扬红色传统,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让广大学生深刻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切身感受共产党人的真理力量、信仰力量和人格力量,帮助青年学生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必须利用好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为了深入探索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心理价值、思想价值和行为价值。心理价值包括两个维度: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融入群体的影响和对友谊认知的影响;思想价值包括三个维度:爱国爱民、社会公德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行为价值包括四个维度: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红色文化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维度,即心理方面、思想方面和行为方面。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都很高,其中学生的思想层面影响程度最高,可以将红色文化教育对高校学生三个维度的影响与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内部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红色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因素各维度间呈极显著相关。不同维度间存在非常高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价值观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即心理影响水平越高,思想影响水平越高,自律行为影响水平越高。教师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也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是解决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问题,要引导大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树立报国强国的大志向、争做挺膺担当的奋斗者。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遗址,在活动中感受历史魅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红色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精神,锻炼科研能力。高校应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好高校所在地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红色旅游景点等载体的作用,比如,通过采取为红色景区讲解、为烈士陵园扫墓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通过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品读红色文学经典、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培养青年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还应加强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交流合作,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研究、宣传活动,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在全社会营造学习践行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教育者须先受教育,要激发教师红色文化育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善用红色资源的自觉意识,引导思政课教师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基础上锐意创新,将红色教育元素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中,探索体验式、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中感知历史、涵养家国情怀。选优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专题+团队”模式,推动师资创优,实行“一课多师”,积极推行“一师一专题”团队授课模式,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准;实行“双师同堂”,通过聘任特聘教授、革命纪念场馆负责人及红色讲解员等担任学校兼职红色文化教师,有效充实教师力量。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培训,为思政课教师搭建好“走出去”平台,去红色圣地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研修,把思政课教师培育成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外源性”教育是指外在环境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学生价值选择和实践行为的活动;“内生性”教育是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自觉接受教育的活动。这两个重要途径都说明环境的重要作用。培育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需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红色文化主题场馆,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引发大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共鸣。举办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打造红色景观,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力量。推进红色文化在校园线上传播,网络传播要符合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通过制作和传播红色文化微视频、微电影、微动漫等,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