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山西非遗音乐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推动山西非遗音乐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
温昊臻
非遗音乐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历史价值。我们要在汲取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思想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在类型、形式、手段上下功夫,勇于创新,激活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历史资源。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也是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的题中应有之义。山西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音乐、手工艺、戏曲、民俗等多个领域。山西非遗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记录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与民俗文化,成为有效的活态历史载体,通过方言、曲调、仪式等形式强化集体精神与地域文化认同。
音乐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集体创造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承载着当地群众共同的文化记忆与精神追求。随着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角色的日渐重要,带有鲜明本土印记的民间音乐逐渐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婚丧嫁娶、庙会社火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促使特定社区凝聚力增强,同时在具体场合产生抚慰与教化功能。比如,上党乐户与八音会作为山西非遗音乐的两大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分别展现了古代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不同风采,共同谱写着山西音乐文化的辉煌篇章。
非遗传承必须有适应其文化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否则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和原生性。传统音乐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延续,活态保护需针对不同环境、不同表演形式因地、因人制宜。上党乐户与八音会经历了从“等级分隔”到“技艺融合”的演变过程,共同构成了上党地区音乐史的完整脉络。近年来,山西省对非遗音乐采取了一些抢救性的保护措施,但对活态传承的推动还需要加大力度。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掘山西非遗音乐的艺术价值,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与开发策略,加大文旅融合、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将山西非遗音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致力于校园传承与学科建设,运用现代技术解析其声学特征与文化内涵,进一步推动山西非遗音乐保护与开发、传承和发展。
健全传承人活态保护机制。要直面山西非遗音乐开发缺少专业表演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不足,充分挖掘民间传统表演人才,培养有潜质的年轻人,集中进行艺术、舞台及文化培训,增加资金支持。开办与非遗音乐相关的艺术学校,建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高校”的协作体系,通过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民间艺人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构建“老中青”传承人才梯队,通过举办培训班、传承课等方式培养年轻传承人和表演骨干,将传统师徒制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吸引年轻学员,缓解传承队伍的老龄化问题。
修复原生态文化空间。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相关民俗活动,为其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平台。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引领作用,塑造淳朴民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比如,通过传播“乡土声音”引导群众传承和弘扬良好社会风尚,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动力。同时,也可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山西非遗音乐在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等方面的融合发展。
建立非遗音乐资源档案数据库。在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支持下,深入挖掘山西非遗音乐文化资源,建立档案数据库。政府可加大对山西非遗音乐的数字化与档案化工程的投入力度,系统记录濒危曲目、演奏技法及文化背景,以提供第一手学术资料为基本原则,努力保留资源的原始样态,无论音像还是著录信息,均以原貌呈现。通过建立共享资源库和数字化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资源共享服务。
积极探索中西乐器的融合。首先,可尝试将唢呐、打击乐与电子音乐、数字音效相融合,或科学合理地加入电子琴、架子鼓、铜管乐等西洋乐器,致力于探索新音色和拓展音乐表现力,使山西非遗音乐在保留自身传统特色时有效增强其层次感和现代感。其次,进行视觉与多媒介的融合创新,可借助多媒体投影、动态影像等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光影效果。利用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手段,推广高难度技艺和经典曲目,扩大受众基础,增强山西非遗音乐的表演效果。第三,持续进行文旅融合与产业化开发,可将山西非遗音乐融入景区常态化演出和民俗活动中,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非遗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让非遗音乐融入乡村旅游。作为历史的“活化石”,非遗音乐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记录下来,让人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变迁,为人们传递传统美德与智慧。通过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可以不断创新乡村旅游形式,推出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质。比如,在乡村旅游景区,可以安排非遗音乐表演,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既可以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又可以聆听美妙的非遗音乐。同时,以非遗音乐为基础,开发设计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可以真正地参与到非遗音乐器材的制作当中,学习乐器的演奏技巧,增强游客体验感,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
山西非遗音乐的传承具有难以替代的多重价值。在创新和发展非遗音乐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经济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好如何利用和保护非遗音乐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同时,我们要通过政策、技术、产业等多维联动,构建“政府主导——传承人主体——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时代活力激发传统魅力,让非遗音乐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作者单位:山西玉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