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高校“五育融合”体系建设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山西讲坛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霍世平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需要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拥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劳动的习惯。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学校要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出发,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拥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劳动的习惯,这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最高追求。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龙头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融合”的全面培养体系建设。

构建高校“五育融合”的支持体系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无论知识还是课程,最终皆旨归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育融合”支持体系是一个育人大系统,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在顶层设计中阐明“五育融合”的教育价值,明确“五育融合”培养体系的建设方向,扎实推进有机融合和协同育人。在坚持适度原则的基础上,平衡学科立场与教育立场,研究制定“五育融合”培养体系的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优化调整高校“五育”结构和育人工作机构,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系统化教学方式变革。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五育融合”是在系统思维指导下形成的一种融合范式,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系统谋划“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方案,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的组织领导和机构设置进行优化,统筹规划各部门、各院(系)间全方位、全覆盖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系统设计,协同教学、学工、后勤等系统,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日常教育主阵地、服务保障大系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结构的系统化与一体化。二要提升抓基层党建能力,围绕“五育融合”,在基层党建中结合学科特点、专业特色、社会需求寻找一个契合点,拓宽育人格局,健全学生学习从知识到实践再到行业的一体化融合育人链条,推动多元联动,由单一的校园管理体系转变为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让“五育”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的力量充分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最大程度发挥协同育人效应。三要强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主导,高度重视队伍成员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多层次发展需求,通过转变“五育”课程体系构建目标取向、均衡“五育”教学内容、灵活“五育”教学活动方式、扭正“五育”教学评价目标,达到“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推动构建一套科学规范、实施有序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发挥好“学科”和“课程”的融合育人效能

  “时代新人”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形成,关键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在高校育人的场域中,要将“五育”知识转化成为青年学生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核心素养,需要通过促进学科知识交叉和课程内容有效整合,实现“学科”和“课程”这两类知识组织形式和育人载体的融合。一要基于“时代新人”素养本位以及有机整合、系统连贯的教学内容特征,按照“一育为主、他育融合”的思路,找准学科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优化课程结构,统筹学科资源,搭建以“五育融合”为基础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二要在开齐开好各学科课程的同时,全面加强对高校教师、科研和管理人员等育人主体的能力培养,深入挖掘“五育融合”典型案例,改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研模式,鼓励支持“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跨学科教研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探索适应数字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型智慧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升教师面临五育“有机融合”教学情境的能力,积极探索打造融合型课程,不断强化以“五育融合”为导向的师资人才队伍建设。三要聚焦“时代新人”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深化在“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教育评价改革,在学生发展评价中,围绕“实践—反馈—再实践”的良性育人评价目标达成度,按照全面性、过程性、发展性、长期性的考察原则,设置多领域成长评价指标;在教师专业评价中,立足综合实施“五育”的情况,跳出学科本位的评价逻辑,强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在学科教学评价中,采取多元化、动态化、项目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按照教学单元、实践项目等不同板块,增加“课程思政”“学科美育”等维度的比重,逐步形成一套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
  建设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及教育工作者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宗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加快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建设中,切实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形成强有力的制度引领机制与落实机制,从而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作者为山西晋中理工学院党委书记)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