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武凯丽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立足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作出的。在农业新质生产力路径发展上应坚持因地制宜,强化农业技术创新供给,促进先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在现代前沿科技与农业融合态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高创新性、高质性、集约化等发展特性。具体来说,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农业先进生产要素创新优化配置,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突破跃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跨越式增长,实现农业劳动主体、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全面升级及系统优化,催生农业产业的革新。其中,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构建要以先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为基础内容;农业劳动者的新质化要对标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掌握农业前沿技术的研究型和应用创新型人才;农业劳动对象的多元化包括对传统劳动对象的深化以及对新兴对象的拓展;农业劳动资料的数智化即形成与高水平科技相协同的生产工具、基础设施、生产设备、系统等物质资料。总之,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通过技术应用新、产业业态新、发展模式新、价值创造新,有效作用于农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突破高耗能、粗放型传统农业生产范式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驱动内核,通过数字要素引入实现传统要素升级迭代、智能数字化平台建立促进产业全链条再造等维度实现农业生产形态向高阶转变。当前,新质生产力以科技革命为驱动力,释放出强劲活力,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农业作为兼具自然再生产、经济活动双重属性的复合型产业,其技术创新路径要优先适配区域内的自然条件,遵循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原则,因此,各地要精准定位,充分挖掘利用地方优势资源与特色,与数字要素配置融合,助力农业突破性发展。
农业前沿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各地应根据区域情况以推动农业自发性科技创新为重点,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首先,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基于区域独特农业发展特性,合理布局区域农业科技,重点发挥好政府对创新性技术和平台的组织和资助作用,引导涉农主体和农业院校、机构协同做好农业基础研究以及核心技术攻关工作,以技术为核心发展精准农业与智慧牧场等农业新兴产业。其次,要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进行,构建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在发挥好科研院所等研发平台研发作用的同时,还应有效对接涉农企业等应用平台,通过举办线下科技成果培训班、线上平台咨询、现场指导等方式,将农业先进成果推广到涉农主体及涉农区域,同时各研发团队也可根据应用端的“问题导向”需求开展协同创新,构建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落地联动机制。
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先进生产要素。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逐步在城乡地域内的空间集聚,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全面跃升。
一要培育区域新质农业者。结合地区优势,通过平台建设、经费保障等支撑服务引入前沿技术研发人员,开展突破性农业技术研究。同时,围绕农业重点布局构建产教适配的农业地缘教育培养模式。二要培育“技术——经营”复合型农业主体。通过财税组合支持、土地供给等方面的政策体系,鼓励新农人、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链与所在乡镇、县域的产业链融合,同时在农业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销售全过程设计符合本区域人员的培训体系,更好承接农业新技术、新管理模式。三要形成区域农业新型劳动对象的多元化。新型劳动对象延伸方向如农业数据资源(作物生长模型、市场消费数据等)、生物资源(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传统农业空间拓展(垂直农业、深海养殖等)等方面,均可培养新型劳动对象,促进农业领域变革。四要推动农业劳动资料新质化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要促进农业发展区域的低空经济、5G、智慧水利等设施的完善和智能化升级。在农业生产全链方面,要加大农业生产和销售等关键环节的数字技术投入,发展智能装备、生物技术工具、绿色技术设施、新型材料等新型劳动资料。
因地制宜促进农业产业革新。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链“纵向——横向”双向拓展,形成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的产业链架构。
一方面,向产业垂直链纵向延伸,推动产业生态融合重构。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生物、数字、工程等创新技术聚焦农业领域,搭建农业生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打通农业从种植、加工、储藏、销售、经营等全产业过程,拓宽诸如农产品深加工、电商、物流等多种农业功能,形成纵向农业产业群,在集群发展中提升农产品品牌化水平与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横向立足区域特色资源,打造地区农业新业态。依托当地固有优势资源,与旅游、文化、康养、教育等产业相结合,在融合产业中开展特定技术研发,培育出农业文化旅游、农业教育、康养等多元的农业特色产业形态。同时,在前沿技术引领的农业重点领域超前部署未来涉农产业,最终形成以传统农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优化、未来产业全新布局的农业新业态。(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