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山西讲坛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编者按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5年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本期文萃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以飨读者。

深入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
李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深入认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具有重大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贡献,具有理论创新成果的标志性意义。“第二个结合”强调文化的主体性,实质上也是精神上的独立性。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因此,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古今中西”的态度,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走“相结合”之路的缘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第二个结合”为实现民族复兴奠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实际上,这正是对“两个结合”理论和实践逻辑的揭示,也是对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思想路径和实质的揭示。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守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之正,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立足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才能相互成就。高度契合首先是思想相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并非是抽象意义的理论“投合”,这种契合更多是在实践中显现和发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几千年发展留传下来的概念范畴,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追求的血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特性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传承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这种连续是历史,也是传统。承继这份遗产,我们要敬畏历史、尊重传统。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中华文明之所以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正在于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品质。如果说连续是结果,创新就是原因,而追求统一也是其追求创新的价值所在。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气度。我们始终认识到,兼收并蓄才能发展自己。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开放中实现的。和平性是中国数千年维护统一、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而不中断的重要因素,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国与国的各种关系之中,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之内。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建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的世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与人关系的处置之道,更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从“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是“相结合”的不断深化。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不断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人类和世界将向何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这一“全新选择”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我们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使命和责任所系。
  “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制度。强调文化的主体性和我们掌握思想文化的主动是统一的。只有坚定文化的主体性、坚定自我,我们才能敢于勇于“相结合”,这是自信也是自立。实践已经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融注于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时期,同时,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正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不是在书斋里,而是在实践中。这一结合是融合也是创造的过程。从文化体用来讲,我们的主体性是民族生命之体,而“结合”为用,即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明体达用。所以结合是化学反应,是消化吸收的过程。如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而不同”,要比秉持“同而不和”的“文明冲突论”先进得多。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强调这一意义,在于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需要把更多“中国话语”转变为“世界话语”,以共同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夯实文化认同之基,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强调这一意义,更要强化文化主体性。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体性,是走我们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性,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据2025年4月21日《经济日报》)

深刻把握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战略目标
求是网评论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党领导人民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中,总书记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入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为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全面部署。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并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特别是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后,全党全社会文化自信极大增强,更加深刻认识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觉地支持和推动文化建设。
  现在,国内国际形势日新月异、复杂多变,文化强国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挑战,需要作出进一步系统谋划和部署。在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深刻分析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那就是“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每个方面都有一个“变”字,充分说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是识变应变求变、主动担当作为的战略之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视野之下,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已超越了文化本身,而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这“三个事关”,把文化强国建设放到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主脉中去审视、去考量,指明了文化对于国家进步、民族发展、国际竞争的至关重要性,也赋予文化强国建设更重要的职责使命。
  在阐明文化强国建设重大意义后,习近平总书记进而对文化强国建设提出总体要求。“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035年并不遥远,要有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文化强国具有鲜明的文化主体性、时代创造性,是自觉坚持“两个结合”的产物,是自觉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生产力武装赋能、创新提升的结果。“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明确了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要求,也意味着文化强国之“强”,就强在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上,理论武装、新闻舆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文艺、对外宣传等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四力”来谋划和推进。
  正是在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5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重点突出、直击要害,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进一步明确遵循、提供指引。(据2025年4月19日求是网)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
杨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大力推动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蹚出富有人文氤氲的发展“新路”。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用的不是其他什么文化,而是从中国大地生长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黑神话:悟空》带火多个旅游目的地,到六尺巷故事凝练为今天基层治理的“六尺巷调解法”,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硬支撑”;从遵义以转折之城为文化IP,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到湖南“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品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体现了革命文化点燃的“强引擎”;从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到涵养新时代廉洁文化,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毋庸讳言,过去也有一些地方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山寨版”海外小镇、文化街区等,有的虽然也曾风靡一时,但不少最终走向荒废沉寂,造成资源浪费。这说明,不坚持文化上的自我,不坚守精神上的独立,抱着崇洋媚外心态搞出来的“文化产品”,不仅不伦不类,而且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和累赘。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才能汇聚起强大的文化力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撑。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里曾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坚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经济和商业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丰富文化内涵,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有效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当前,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日益丰富,深刻改变了原有的经济业态,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谱写新的人文图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需要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大胆实践、不懈探索,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充足养分,提炼出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取得更多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让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在此基础上,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握当前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良好势头,深入挖掘各类有益的文化资源,以“文化+”贯通科技、旅游、制造、消费等千行百业,不断延伸人文经济的应用场景和空间载体,持续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在推动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底蕴、内在张力和能量储备,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空间、组织活力和质量效益,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据2025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任俊华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今天,培育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课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形成的传统天下观,蕴含着“万物并育”“协和万邦”的宇宙视野和全球眼光,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和责任担当,蕴含着“修齐治平”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天下观,不断推进中华传统天下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可以赓续好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和血脉,还能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丰厚的道德滋养,为新时代培育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大动能。
  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人将“天”视为世界至高存在,认为人的衣食住行都必须依靠天。“天下”就是人类的生存世界。但中华传统天下观所理解的天下则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所指出的:“中国人最喜言‘天下’。‘天下’二字,包容广大,其涵义即有,使全世界人类文化融合为一,各民族和平并存,人文自然相互调适之义。”天下概念的丰富内涵使得中华传统天下观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广阔的宇宙视野和包容的全球眼光。就宇宙视野而言,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曾经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尚书·泰誓》言“惟天地万物父母”,将宇宙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将人的使命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从而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伦理观念。因此,在中华传统天下观看来,人类个体的生命意义与天地大道相关联,“参赞化育”是人之为人的应有之义。就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天下观又是包容的、开放的、和谐的。从《论语》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到《礼记》中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从《周易》中的“万国咸宁”到《尚书》中的“协和万邦”,无一不体现着中华传统天下观的格局和气度。
  今天我们要培育能够回答“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首先必须要有宇宙视野和全球眼光。
  天地之间有正气,人更是要善养浩然之气,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通过日积月累,养成浩然正气,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有了浩然正气,才有了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气节,才有了苏武“留胡节不辱”的坚守,才有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抉择,才有了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骨气。这种浩然正气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在新时代,这种浩然正气就会转化为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使得时代新人在多元价值碰撞中保持定力,在利益诱惑面前守住底线,有勇气和毅力去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向困难低头,压不弯,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中华传统天下观对于大同社会的向往体现了先哲的道德责任和人文情怀。《礼记·礼运》中描述了中华传统天下观对于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家国同构的社会体制使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从屈原“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新时代的青年如能以先辈们为榜样,必会将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融为一体,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去。
  中华传统天下观还为我们培育时代新人铺设了修齐治平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恰如璞玉必经切、磋、琢、磨方能成器,时代新人也需经历修齐治平方能成才。平天下是建立在修身、齐家、治国基础之上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传统天下观以“修身”为起点,强调“诚意正心”的自我完善。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初心,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新时代我们培育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必须从个人发展着手,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筑牢时代新人发展的精神根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将家风家训融入到和谐家庭建设的过程中,将家庭和谐、邻里和谐作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因为齐家是修身的延伸,是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不仅能为个人的成长提供温暖的港湾,也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治国平天下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要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离不开“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才能汇聚起民族复兴的时代伟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华传统天下观历来讲求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重实地考察、研究和践行。如果我们只是空谈理想,而不付诸行动,那么一切都将成为泡影。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袁隆平院士就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怀揣着“把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伟大理想,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田间地头,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一代又一代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一代又一代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五千多年文明滋养的中华传统天下观,必会化作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磅礴力量,助力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中,培育出宇宙视野和全球眼光、有浩然正气和责任担当、能修齐治平和知行合一的栋梁之才!(据2025年4月18日《学习时报》)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