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山西讲坛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李清华

  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实现区域协调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们要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我们要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应充分认识文化的重要价值,以“文化”为抓手,通过构建“研究——标识——环境——人才——制度”五位一体推进机制,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强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研究,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厚土壤,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内涵与持久的动力。加强县域内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研究是文化赋能县域经济的逻辑起点,只有深入梳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脉络,精准把握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特质,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系统梳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山西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元,涉及历史遗迹、传统技艺、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诸多领域。相关部门应组织专业力量,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资源数据库,形成全面、系统、权威的县域文化资源图谱,为文化产业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内涵。每一种文化资源都蕴含着独特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要开展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专题研究,鼓励专家学者围绕当地文化特色,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创新性解读与阐释,使其与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智力保障。例如,晋商文化中蕴含的诚信、进取、团结等精神,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与创新性解读,可将这些精神融入当代商业理念,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加强文化与产业的关联研究。不同的文化元素能够与县域内的特色产业有机融合,提升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形成“文化+”产业链延伸模式,进而打造独特的产业竞争优势,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太谷有着悠久的晋商文化和丰富的农业资源,通过“文化+农业”模式,打造具有晋商文化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赋予农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其附加值;通过“文化+旅游业”,推出“晋商文化体验游”线路,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太谷区经济的增长。

强化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标识,塑造区域文化品牌

  文化标识是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名片,能够有效提升县域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强化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标识,有利于塑造鲜明的县域形象,提升辨识度与影响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打造标志性文化品牌。品牌是文化标识的核心载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传播力。立足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禀赋差异化定位,县域应依据自身文化特色,提炼文化核心元素,将地域特色、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融入文化标识设计,实施“一县一品”品牌战略,打造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的文化符号,塑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比如,高平的“喜”文化历史悠久,通过挖掘传统婚俗文化内涵,成功打造“喜镇苏庄”IP。在“喜文化+旅游”的新业态推动下,开发“喜产品”,延伸“喜业态”,讲好“喜故事”,带动高平婚庆产业发展。
  提升文化标识的传播力。在信息时代,有效的传播是文化标识发挥作用的关键。县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文化活动、旅游推介等多种渠道,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创新“文化IP+新媒体”传播模式,广泛宣传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标识。同时,将文化标识广泛应用于县域建设、旅游产品、公共服务等领域,使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以充分展示,提升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比如,洪洞县以“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为文化标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不断提高知名度,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寻根祭祖。

营造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环境,优化文化产业生态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文化赋能县域经济的重要保障。营造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环境,能够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硬环境建设方面,要加强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基层文化阵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优化其功能布局,提高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文化服务。同时,将文化元素融入县域建设和乡村规划,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街道、建筑和景观。孝义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孝义市打造了以孝义皮影、木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街区,街区内的建筑风格、景观小品都融入了皮影、木偶元素,成为孝义市的文化新地标。
  在软环境培育方面,要着力培育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举办文化节、艺术节、民俗活动等,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鼓励当地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培育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人才,提供强大人才保障

  人才是文化赋能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培育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人才队伍,能够为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依托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开设与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懂文化、懂经营、懂管理的本土文化人才。同时,加强与外地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培养、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文化人才的专业素养,为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优秀文化人才到县域创业就业。设立文化人才专项资金,为引进的高层次文化人才提供住房、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县域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引入新的理念和思路。

建立健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机制,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创新是文化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机制,能够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为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完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文化企业的创意研发、生产经营等环节给予补贴和奖励。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文化企业负担。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文化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支持。例如,可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助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简化文化企业审批流程,减少对文化企业具体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建立文化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文化企业和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创新活动,对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过程。通过特色文化带动地方发展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路径。这启发我们要重视对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多深入田间地头,从乡村广袤的土地上获得新的发现,以文聚力、以文化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释放文化的力量。(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

(责编:刘洋、李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