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科技创新 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理论文摘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刘晓哲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指出,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这一重要指示为山西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应深刻认识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的重大战略意义,紧紧抓住以科技创新提升传统制造业的重要着力点,运用好“老与新”“破与立”“坚定与有序”的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山西要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这一重要指示对山西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深入学习领会、全力贯彻落实。

深刻认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符合国家战略、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国家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2025年7月9日,国家发改委在国新办举行的首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我国制造业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优势,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创造税收的重要来源、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领域,为有效应对外部打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约80%,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和保障。但与此同时,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亟须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传统制造业升级提出要求:2022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2023年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国的制造业门类非常齐全,现在要努力的,就是全面提升,过去的中低端要向上走,布局高端。高质量发展就要体现在这里。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之后在黑龙江、浙江等地考察时,提出“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等要求。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
  山西传统制造业发展要靠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提升水平。山西制造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之一,在传统资源型产业方面根基深厚,拥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制造业企业。“十四五”以来,全省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振兴升级取得积极成效,规上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2%、8%,均高于GDP年均增长率,山西制造业既为“中国制造”作出了贡献,也为山西社会安全稳定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基础。202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他对企业员工们说,我国的工业发展,过去是靠一榔头一锤子地敲,今天要靠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提升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山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山西传统制造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紧紧抓住以科技创新提升传统制造业的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制造业转型升级寄予厚望,多次提出要求:2017年6月22日考察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太钢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指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2020年5月12日考察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指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2022年1月27日考察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指出,“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日考察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再次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指引我们抓住重要着力点,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通过攻克关键性技术难题,实现传统制造业跃升。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传统制造业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在核心技术、关键产品、重大技术装备等方面存在着瓶颈短板,必须依靠开发高技术、高端化产品实现优化升级。山西特钢产业作为山西老工业基地的支柱产业,有着“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的辉煌历史。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传统产业生存发展空间巨变的时代浪潮中,山西特钢走出了一条通过技术创新、使“特钢”向“特特钢”迈进的转型之路。太钢集团依靠自主创新,研发出不锈钢产品涵盖板带型线管全系列、笔尖钢、手撕钢、核电用钢、铁路用钢、双相不锈钢、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硅钢等高精尖产品,拥有8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专有技术。“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努力攻克轧机设备、轧制方法等几百个技术难题,先后研发出厚度为0.02毫米、0.015毫米、0.012毫米的“手撕钢”,不断刷新世界纪录,不仅供应折叠屏手机生产需求,更成为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笔尖钢”技术人员在生产工艺上反复试验,从原材料的配比到轧制过程的每一个参数,都经过无数次的调试,终于打破国外垄断,让中国有了自己的“笔尖钢”。正是在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过程中,传统钢铁企业实现了向先进制造业企业的转变,成为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跃升的缩影。
  通过科技创新强链延链补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传统制造业的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往往较低。作为煤炭大省,山西曾“点亮全国一半的灯”,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但也出现“兴于煤、困于煤,一煤独大导致产业单一”的问题。山西转型发展,要通过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使煤炭不再作为单一燃料来使用,拓展其作为原料、材料和终端产品的广阔发展空间,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山西瑞光热电推动燃煤机组向清洁低碳方向迈进,将传统火电企业以电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实现电、热、冷、汽等能源综合供应转变,采用先进的变温变压吸附法碳捕集工艺,能有效去除烟气中的醇等有机化合物,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了废物的有效利用。持续在能源转换与项目研发上投入力量,高背压乏汽余热利用改造,不仅增大了供热面积,还提高了机组的热效率,每年能够回收85万吉焦的乏汽余热,节约标煤4.3万吨,并实现二氧化碳、粉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显著减排。以煤为基,又跳出煤炭,使一块煤变成一条链,煤炭产业正从单一的能源供应模式,迈向全链条循环发展的新阶段。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锻长板,推进强链延链补链,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将是山西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链主”创新引领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链主企业是产业链的核心和灵魂,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引领者。太重集团是创办于1950年的老牌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太重轨道公司自主研制的“复兴号”CR450型动车组,车轮车轴、新能源机车轮对、多环境适应性地铁弹性车轮、克林贝格齿形驱动城市轨道车轴、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轮轴系统等创新成果,向全球用户展示了老企业的新实力。太重集团拥有4项国家级发明奖、26项国家级成果奖、2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126项国家授权专利等重大科技成果。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双链主”企业,太重集团的科技创新在高端装备制造和风电装备两条产业链的整体创新方面,发挥了引领辐射作用,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带来了蓬勃生机。下一步,应支持链主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支持引导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对产业链关键技术进行协同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建设产业链相关概念验证和中试基地,全面提升产业链创新活力。
  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成为趋势。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聚焦智能化、极端工况材料、精密制造技术创新,建设泵阀研发中心和检验检测平台,API铸铁阀等10个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市煤气快速启闭闸阀等58个品种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大口径核安全级碳钢闸阀和低镍铬合金海水阀分别被巴基斯坦和秦山核电站选用。相较于以前普通车床手动操作,公司大规模采用数控技术,车床由电脑操控,生产效率、产品精准度有了显著提升。最新研发的氢能高端阀门,集合了工程力学、材料科学、流体力学、智能控制等多领域前沿技术,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氢气流量的精准调控。下一步,山西传统制造业应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通过工艺机理的模拟,了解和掌握新工艺、装备的关键参数,以场景化方式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利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运用辩证思维推动传统制造业走好转型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多年努力,山西转型发展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取得一些成效,但任务仍然艰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有序向前推进。”我们要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导的方法论,辩证认识“老与新”“破与立”“坚定与有序”等重大关系,坚持正确方向、认清自身特点、找准比较优势,在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前提下走好转型发展之路。
  老与新。“老”代表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既有成熟、稳定等优势,也有保守、迟钝等劣势;“新”则代表着应运而生和充满活力,“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体现着人们对创新与变化的追求。传统制造业常常被视为“夕阳行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老化。然而,老产业、老行业、老企业,通过加入新元素、引入新技术、实施新管理,也能焕发出新生机。阳阀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国企”,但又在新时代蝶变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老企业同样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求,既要摒弃传统产业就是落后产业、“两高”产业、低附加值产业的错误认识,更要通过推动传统技术迭代、应用新技术、促进新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等,推动老制造业焕发新活力。
  破与立。“破”意味着对旧事物的否定,但这种否定并非“一概推翻”或“一丢了之”;“立”意味着创造新样态,但也并非“空中楼阁”或“另起炉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步骤节奏,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山西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过程中,不能把“转型”简单理解成“改行”,把“升级”简单理解成“换道”。统筹发展和安全,能源安全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呈现“富煤、缺油、少气”的基本特征,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主体地位,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山西承担着国家电煤保供的重大使命,能源转型,并非简单把煤炭产量、消费量减下来这种“破”,而是要推动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推动煤炭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煤炭产品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产品攀升。对于传统制造业,不能简单当成“低端产业”一退了之、一关了之,而是要推动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坚定与有序。对于推进转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坚定”和“有序”两个关键词。“坚定”就是要认准前进方向,保持定力,经得起阵痛,克服迟疑观望和患得患失心态,跳出煤炭行情好时不愿转、煤炭行情差时转不动的怪圈;“有序”就是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把握好发挥固有优势和转型发展的平衡,注重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和衔接,以新化旧、循序渐进,不要一哄而上,“金娃娃”还没抱上就先把吃饭的家伙扔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明晰方向,也给出方法。山西转型应当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先立后破,有序接替。煤炭行业和非煤行业的关系在山西转型实践中并不体现为二元对立或零和博弈关系:一方面,煤炭主业仍需为非煤行业落地山西提供养分和储备;另一方面,产业多元发展,也为转型升级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更多机遇。但多元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做到适度,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捡进篮子都是菜”。既要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又要有所取舍稳扎稳打,才能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者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山西统筹发展和安全视域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ZD004)

(责编:李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