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微观察丨粮稳天下安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理论文摘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谁来养活中国?”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回应了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端不稳自己的饭碗,就会受制于人。”“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时政微观察》带你深刻感悟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念兹在兹。

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旦农业出问题,饭碗被人拿住,看别人脸色吃饭,还谈什么现代化建设?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种子,农业的“芯片”。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考察途中临时下车,走进一处麦田察看小麦长势。看到丰收在望,总书记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2022年4月10日,海南考察第一站,总书记走进三亚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叮嘱道:“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让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离不开广大农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田间,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

今年3月,在湖南常德考察时,总书记来到港中坪村种粮大户戴宏家中看望。戴宏告诉总书记,自己承包了480多亩水田,全部种植双季稻,去年种田纯收入55万多元,政府还补贴了7万多元。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种粮户不能吃亏,有钱赚,才有种粮积极性。”

2022年6月,总书记在给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中写道:“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2024年9月22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阳产村,村民正在土楼前晾晒农作物。

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从南繁基地到鱼米之乡,田埂上的谆谆叮嘱,声声在耳,饱含总书记对“端牢中国饭碗”的殷殷期盼。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地处渤海之滨的河北沧州,土壤盐碱化程度高,有大片的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近年来,通过培育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改良生产栽培技术,盐碱地逐步变身“大粮仓”。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时,同种植户、农技专家亲切交流。

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深入田间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望着广袤的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5亿亩,如果能开发利用,对于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专门考察了耐盐碱作物培育情况,并勉励大家:“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耕地保护问题。

2022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东折腾一下、西折腾一下,18亿亩耕地红线怎么保得住呢,14亿多人的饭碗怎么端得牢呢?”“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疼’。”

一记记响鼓重锤,正是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的深远考量。

△2024年7月10日,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东坝镇小河口村中度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示范点,1000余亩盐碱地小麦喜获丰收。

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公开发布。意见要求,“在保持耕地数量总体稳定前提下,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真正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树立大农业观 大食物观

△福建省宁德市的一处大黄鱼养殖基地

在福建东部海域,一列列网箱如同阡陌纵横的海上农田,源源不断产出海产品。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立足当地资源特色,推动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那时起,宁德山间、海边,水果种植和水产养殖开发如火如荼开展。

回忆起在福建工作的经历,习近平总书记说:“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

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他强调:“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湛江市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考察调研。

在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选育养殖池里,金鲳、海鲈、石斑等各类鱼种活蹦翻腾。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踏上浮排,边走边看,赞叹眼前景象“真是翻江倒海”。

2030年广东预计年新增海鱼产品201万吨,按照等量蛋白质换算,相当于养猪3045万头或养鸭15.4亿只。总书记听取汇报后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从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再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大食物观正从更广维度筑牢中国的粮食安全屏障。

如今,耕地之外,广阔的海洋、森林、草原等,都是让中国饭碗更丰盛的底气。2023年,中国经济林产量达2.26亿吨,森林食物成为继粮食、蔬菜后的第三大农产品。截至2023年6月,中国深远海养殖水体近4400万立方米,产量40万吨,“蓝色牧场”已深入远洋。

△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的白木耳、黑木耳、猴头蘑、松子等林下产品,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仓廪实,天下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13908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连续多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中国饭碗不仅端得更稳,成色也更足!

原标题:时政微观察丨粮稳天下安
(责编:王丹)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