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播+|田间地头的嘱咐
联播+|田间地头的嘱咐
联播+春风拂面,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正由南向北徐徐展开。
万事农为首,粮为天下先。2024年全国两会后的首次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走进农田深处,察看春耕备耕情况。
这些年,人们常常能看到总书记深入田间地头察粮情、问粮事的身影。一次次田间访“粮”,总书记牵挂的始终是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延边光东村。
进村前,经过一大片水稻田时,总书记下了车,沿着泥泞的田埂走进稻田,同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和农技人员攀谈起来。
一位农技人员拔起一把秧苗递到总书记面前说,插秧时3—5棵苗,现在已分出三四十棵了,今年有好收成。
总书记祝乡亲们大丰收。他嘱咐道:“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
2018年9月,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
建三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丰收在望,10台收割机一字排开,正在实施联合作业。总书记走进稻田,拿起一把稻穗,看稻粒、观成色,一句“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意味深长。
当听说建三江通过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稳居中国农业企业“龙头”地位时,总书记十分感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斗志。”
2020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顶着烈日走进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在稻田深处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谈。
村民们告诉总书记,他们每月务工费3000多元钱,年底还有分红。一位年轻村民笑着分享道,一亩地一年800元钱的土地流转费,乡亲们土地流转多的三四十亩地,少的十多亩地,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大家都是股东了!”总书记幽默的话语引来村民们会心的笑声。
“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剥夺或者削弱农民的发展能力。”总书记叮嘱道,不能把农民土地拿走了,干得红红火火的,却跟农民没关系。要共同致富。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松辽平原。
总书记步入玉米地深处,走到黑土断面观测点近距离察看黑土保护情况,并同在场的农业专家攀谈起来。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向总书记详细介绍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总书记关切地问:“这个模式总结推广了吗?”
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2021年5月,中原大地正值初夏。
正在河南南阳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途中临时下车,走进麦田,仔细察看庄稼长势。看到丰收在望,总书记十分高兴:“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此次田间访“粮”,总书记特别叮嘱道,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2022年芒种刚过,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首站便来到眉山永丰村。
总书记走进稻田深处,俯身察看秧苗长势,问:“现在苗情怎么样?”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马均教授告诉总书记:“从单株分蘖数来看,已经表现出高产的特征。”
“高产能达到多少?”总书记问。
“这里最高亩产900多公斤,平均680公斤。”马教授回答。
连续询问的背后,是总书记对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
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2024年3月,全国两会结束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便出现在湖南常德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
春分之际走进田间地头,总书记再次强调,抓好春耕备耕,对于确保粮食丰产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离开稻田,总书记又到种粮大户家中看望。
“我常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我们14亿多人靠谁都不行。现在生活好了,也千万不能忘记这一点。”
此行,总书记的话给村民们吃了“定心丸”。他说,党中央会继续鼓励支持我们广大农村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继续完善这方面的政策,让种粮也能够致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