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处理好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处理好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
韩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度认识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意义,做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有机结合,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提升生态保护修复质效,高质量推进美丽山西建设,实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基本条件。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低碳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的工作力度,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完成。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其中提出要处理好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关系,并综合运用这两种手段,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关于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我们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方法论。
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是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有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强调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修复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指出要全面认识和准确理解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内涵,综合运用好两种手段,解决好生态环境修复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深刻回答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通过运用丰富的生态学理论并结合自然规律,揭示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要素的联系,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系统地学习和全面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做好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的有机结合。自然恢复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的固有属性,包括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帮助生态系统实现自发平衡。但自然恢复也有局限性,特别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依靠自身难以有效恢复时,需要主动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改变制约环境的主要因素,加快自然恢复的速度,使生态环境系统得到较快恢复和明显改善。我们要把握好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目标,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针,充分发挥现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修复、平衡的功能,同时根据生态系统退化、受损程度和恢复力,有效采取保护封育和人工辅助修复等措施有机结合互补,实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恢复。
坚持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凡草土之道,各有榖造。我国春秋时期就已产生了“务时地利”的古朴生态思想。考虑到不同区域生态资源不尽相同,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抓住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对不同生态功能区域采取针对性、适合的措施,制定差异化生态修复与保护方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分区修复,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综合治理修复。对于严重透支的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要严格推行禁牧休牧、禁伐限伐、禁渔休渔、休耕轮作。对于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退化突出问题,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对于生态系统受损严重、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区域,要主动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市群,要积极探索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深度融合的新路,让城市更加美丽宜居。
高质量推进美丽山西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山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发扬“右玉精神”,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推进美丽山西建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提供生态支撑。
推动水生态系统修复。要依法划定河源保护区,抓好水源涵养林、干流两侧的护岸林带建设,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和流域森林覆盖率。要强化河岸缓冲带建设,制定实施河湖岸线修复计划,保障自然岸线比例,推进沿河两岸退耕还林还湿和生态治理,构建城水交融的城市生态廊道,恢复河湖岸线生态功能。要开展水生态监测与调查评估,加快构建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汾河、桑干河等“七河”开展河流水生态状况调查,全面摸清全省河流生态家底,实施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要推动河流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在水质稳定改善、生态基流有保障的河段,开展鱼类增殖放流,种植水生植物,推动河流生态系统重建。
加快河湖生态保护修复。要全力推进以汾河为重点的省内河流、湖泊、岩溶大泉、重要湿地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遵循流域单元的系统性和关联性,顺应流域上下游的生态联系及生态过程,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恢复受损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要统筹推进湖泊生态修复治理,以晋阳湖、漳泽湖、云竹湖、盐湖、伍姓湖“五湖”为重点,综合运用空间管控、水系连通、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园林景观等措施,维护全省良性循环的健康湖库生态系统,推动湖库生态保护和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山水田园和城市宜居自然生态之美。
加强林草生态保护修复。要持续推进以太行山和吕梁山为重点区域的国土绿化行动,提高区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发挥森林在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风貌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中部城市群、三大城镇圈城市景观和生态林草建设工程,增强城市碳汇和改善休闲空间。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全面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原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碳汇能力;强化草原监督管理,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重点修复太行山、吕梁山、省直林区的退化天然草原和亚高山草甸。
强化农田生态保护修复。要整理修复耕地生态,建立健全分级分类农业资源保护机制,强化精细化管理、刚性管控。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做好耕地等农业资源分析,完善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等布局,优化基础数据库,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要积极建设农田生态廊道,营造复合型、生态型农田林网,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合理布局种植、养殖、居住等区域,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和生态修复,增加湿地、堰塘等生态水量,增强田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要积极探索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模式,激发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修复的动力,加快生态修复进度。以我省黄河流域及其他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点区域,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推进复垦整地,倾斜支持采煤沉陷区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陡坡耕地生态治理、林草植被恢复等工程。规范在建与生产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引导矿山企业落实“边开采、边治理”责任,推进在建与生产矿山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做强生态保护修复产业。要积极研发生态保护修复共性和关键技术,健全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提升我省生态保护修复水平。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化路径,加快发展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水生态保护修复、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等产业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导向,探索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康养产业等融合发展策略,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保护修复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单位:山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