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经略海洋 向海图强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经略海洋 向海图强
◇2018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近年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为海洋强国建设指明方向。
◇山东省推进港口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洋,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幅千里海景图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2022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6302.9亿元,占全国的17.2%。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占全国的39.6%,航线数量和密度均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
◇对陆,港口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港产城共生共荣,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向海,港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借力港口,山东拥抱海洋、开放发展之门越开越大。
◇一泓海水可以发挥多大效能?山东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向海“取”水,还要把海水“吃干榨净”。“我们每天淡化约12万吨海水,供给企业5万吨水,约7万吨高浓度盐水输送给鲁北盐厂先提溴再制盐,实现海水零排放。”
◇山东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建立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推进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擦亮水清岸绿、滩美人和的风景线。
◇水产种质资源是保障水产品供给、支撑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芯片”,资源库的建设将为我国海水养殖绿色发展和水产种业“翻身仗”提供科技支撑。
从南极褐藻中开发糖类新药,发挥抗肿瘤功效。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团队的“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又传捷报:在研抗肿瘤药物“BG136”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是继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海洋药物“GV-971”成功上市后,他们“向海问药”的最新成果。
在海洋大省山东,以“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为代表的“经略海洋”各条战线不断取得突破,向海图强的奋斗者们面向广阔大海,勤勉耕耘,锐意创新。
建设海洋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2018年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近年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为海洋强国建设指明方向。2018年起,山东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海洋强省建设列入全省“八大发展战略”“九个强省突破”“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先后印发《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等文件,涉海部门编制实施山东“十四五”海洋经济、科技、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着力推进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
东方大潮涌,齐鲁向海强。山东省推进港口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洋,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幅千里海景图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五年来,山东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蓝色”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底色。2022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6302.9亿元,占全国的17.2%。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占全国的39.6%,航线数量和密度均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
海洋港口聚力成势
建设海洋强省,港口既是窗口,也是支柱。作为港口大省,山东深入推进港口一体化改革,打造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大力拓展港口海外航线,加快港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
2019年8月,由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组建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成立,标志着山东港口由群雄逐鹿迈向全面一体化融合发展。
4年来,山东港口一路快跑,大步超越。2022年,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6亿吨,集团成立以来连续跨越四个亿吨台阶,集装箱量突破3700万标箱,增幅连年超过全国沿海港口平均水平,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建设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打造现代化港口“山港方案”。近年来,山东港口在智慧绿色港口建设上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全国港航领域率先发布绿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规划,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发展。2020年5月,交通运输部将山东港口确定为全国首个“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单位。
走在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作业区,高大的轨道吊呼啸往返,自动导引运输车来回穿梭,现场见不到一名作业人员。青岛港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心成说,场区已实现5G信号全覆盖,轨道吊通信带宽大幅提升,延时几乎为零。
近年来,山东港口集团自主研发实施的集装箱智能管控系统(A-TOS)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支撑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平均作业效率达36.2自然箱/小时,桥吊最高单机作业率达到67.76自然箱/小时,第9次刷新世界纪录,为全球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山东推动港口智慧绿色转型发展。一方面,坚持创新攻关核心技术,加快自动化码头建设,实现全港区各生产要素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瞄准“双碳”目标,打造“中国氢港”“数字能源港”“风光储”一体化零碳港等特色发展板块,全力推进国内表率、国际领先的绿色低碳港口建设。
2023年5月,中国港口协会授予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五星级“智慧港口”和五星级“绿色港口”的“双五星”殊荣。青岛港的“智慧绿色”发展,是山东港口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辐射带动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2021年12月,《山东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印发,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加快,临港经济发展迅猛。如今,港口的枢纽能力、落地项目、绿色环境等资源集聚优势不断放大,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体现。
漫步日照港石臼港区南区,车船忙碌、海水碧蓝,未来这里将承载起山西世德集团日照港东煤南移项目,以一个10万吨级泊位和容量超过100万吨的四个堆场,建设起千万吨级煤炭中转基地,为瓦日铁路和新菏兖日铁路为两翼的煤炭运输扩建“大门”。
日照是“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鲁南经济圈最便捷的出海口。当地政府坚持港口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配套联动,发挥港口对临港产业的集聚作用。“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港产城融合这篇大文章正在日照朝着做深、做细、做实的方向深入行进。”日照市委书记李在武说。
近年来,山东港口加速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担当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山东港口与全省16市深化战略合作,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发展临港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547亿元,实现招商引资超118亿元,累计吸纳就业6000余人,全力当好城市发展的“金牌合伙人”。
借力港口、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以一港联通世界,山东加速了全球各类发展资源在鲁集聚、耦合,城市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站位更加高远。
2022年,山东港口海向新增航线37条,其中“一带一路”航线13条、RCEP航线14条,拉动外贸进出口近200亿元,航线总数达到327条,外贸航线233条,数量和密度稳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抢抓RCEP机遇,山东有效扩大“一带一路”市场规模,货物贸易规模不断跃升,外贸新动能持续激活,进出口稳固提质良好态势更加显现。2022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值3.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再创历史新高。
对陆,港口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港产城共生共荣,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向海,港口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借力港口,山东拥抱海洋、开放发展之门越开越大。
养殖工船驶向“深蓝1号”,准备开展收鱼作业(2023 年6月7日摄)李紫恒摄/本刊
打造海洋产业新高地
乳山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方,海风相伴这里千亿级产业集群。明阳智能、豪迈科技、半岛南U场址、中天海缆、中车同力、海力科技等海上风电及海工装备项目,在这里加速落地投产。
“未来几年,乳山将迎来海上风电项目的集中投产期,预计到2026年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可带动形成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乳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栾频说。
依海而立、因海而兴的山东,为海洋优势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势能强劲,高水平建设海洋牧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奋力绘就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延伸海洋产业发展链条,助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一泓海水可以发挥多大效能?山东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向海“取”水,还要把海水“吃干榨净”。“我们每天淡化约12万吨海水,供给企业5万吨水,约7万吨高浓度盐水输送给鲁北盐厂先提溴再制盐,实现海水零排放。”山东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凯说。
山东省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4处,日产规模达60.32万吨,年生产淡水能力超过2亿吨。山东在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和膜元件规模化、智能化制备技术上取得突破,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水淡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涌现出东营九章膜、烟台金正环保等行业关键材料和装备制造的头部企业。
延伸海水淡化产业链条,是山东优势产业结构优化的缩影。近年来,山东做大做强海洋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22年,山东省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7个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一位。
2023年6月发布的《2022年山东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6万亿关口,同比增长7.6%,高于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现价增速1.9个百分点。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6%。对全国海洋经济和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2.5%和25.2%。
山东省海洋局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处处长褚民生说,山东省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成为千亿级海洋产业,对全省海洋经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大国重器向高科技迈进,海工装备产业亮点频出。世界最大吨位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70”和国内最大作业水深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洋石油119”在山东总装交付;全球首座十万吨级1500米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总装交付;首台国产海洋水下采油树设备在渤海油田成功应用……“山东造”大国重器向国际海洋船舶与工程领域最高科技水平迈进。
耕海探洋,装备先行。山东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动能强劲、领跑行业:在深海采油树、导向设备、运输装置等深海结构件产品领域,潍坊豪迈集团成为世界隐形冠军;东营威飞集团年产300套海洋水下生产系统项目,成功赢得国际市场通行证;滨州市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世界第四家海洋软管制造商。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海洋装备产业处介绍,如今,船舶与海工装备已经成为山东海洋经济的靓丽名片,山东已形成青岛、烟台、威海为主的产业聚集区,大型散货船、豪华客滚船建造优势持续巩固,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海洋新能源装备、海上航天发射装备走在全国前列。
2023年5月,“国信2号”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的全球首艘30万吨级超大型养殖工船原则性认可证书;6月,全球最大功率20MW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成功下线,又一次刷新风力发电机行业纪录。
耕海牧渔建好“海上粮仓”,为海洋产业增添新动力。荣成市寻山街道爱伦湾国家级海洋牧场,游客们采摘贝类、海上垂钓,体验耕海牧渔的乐趣。在水下,“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催生出绿色海水养殖模式,在水上,海洋旅游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在海水养殖领域,山东围绕水产种业、深远海养殖、现代海洋牧场、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
2022年,山东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达139处,其中国家级67处,位居全国第一;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培养的大黄鱼被端上百姓餐桌;“深蓝1号”深水网箱完成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规模化收鱼,深远海养殖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前,山东海珍品从近岸养殖走向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的“类野生”“原生态”养殖,山东的海洋渔业正以智能装备为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筑牢蓝色生态屏障
做好海洋文章必须筑牢蓝色生态屏障,山东全面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成为滨海常景常态。
整治入海排污口,打赢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2019年以来,山东开展“入海排污口整治行动”“入海河流总氮治理行动”和“净滩”专项行动,持续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全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改善。
入海排污口整治,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先行先试。2022年3月1日,全国首部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烟台市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分别实行重点、一般和简化管理,彻底消除监管“盲区”。截至目前,全市5275个入海排污口已全部完成整治和现场核查。
在距离渤海海岸线大约1公里的山东道恩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初期雨水收集池内荷花依依。公司环保部经理崔艳说,为防止厂区内污染物随雨水进入渤海,公司在原有雨污分流设施的基础上,投资200余万元优化升级厂区雨污分流系统,对厂区内初期雨水实现全收集。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刘培学说,山东坚持以海定陆、以陆保海,将黄渤海沿岸及入海河流全流域范围的15个市一并纳入攻坚作战范围,实现全海域、全流域综合治理。
全面实行湾长制,协同共治海洋生态环境。山东全面实行湾长制,建立起湾长推动和社会监督相互衔接、协同推进的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徐强是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灵山湾镇街级湾长,每年旅游旺季是他的巡湾忙季。他在巡湾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APP上传到区湾长制办公室,后台工作人员负责分办。
湾长制打破部门隔离,各部门联防联控大大提升治理效能。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年度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青岛市灵山湾跻身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一名。
目前,山东省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湾长379名,聘任民间湾长、义务湾长、湾管员1128名,完善“巡查-交办-整治”闭环管理机制,协调解决5745个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2022年,山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90%左右,全省入海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到99.8%,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
强化海洋生态治理,美丽海洋建设取得新成效。近年来,山东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建立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推进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擦亮水清岸绿、滩美人和的风景线。
为了强化海洋灾害处置,山东建设海洋气象科学研究院、省级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海洋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等,有效防止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山东省海洋局海洋预警监测处处长段建文说,以浒苔绿潮灾害防控处置为例,2023年黄海浒苔绿潮最大分布面积与历史最大年份2021年相当,经过前置打捞等有效措施,最大覆盖面积仅为2021年的57.2%。山东浒苔绿潮灾害防控处置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浒苔绿潮影响青岛市沿岸海域时间较2022年推迟了10天,较往年平均推迟了15天;全省岸滩清理浒苔1.63万吨,较2022年23.5万吨减少约93%,其中,青岛1.33万吨,较2022年9.79万吨减少约86%。
海洋生态系统好不好,野生动物最先感知到。每年天气回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海豹从辽东湾洄游到山东长岛,数量超过400只。在斑海豹活动区域,长岛县划出1700平方公里保护区,配备专业设备、专业人员监测管护。
5年来,山东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持续加强,共整治修复岸线110公里、滨海湿地7600公顷。如今,黄河口国家公园正式获批创建,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在山东省乳山市远景能源零碳产业园,工作人员在海上风机前作业(2023年6月21日摄)郭绪雷摄/本刊
科技创新引领蓝色崛起
位于青岛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迄今投资规模最大、保存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建设。
该研究所所长金显仕说,水产种质资源是保障水产品供给、支撑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芯片”,资源库的建设将为我国海水养殖绿色发展和水产种业“翻身仗”提供科技支撑。
加速蓝色崛起,科技创新始终是第一动力。山东将海洋科技创新纳入山东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十大行动”,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海洋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字号”科研平台落地,加速海洋科技创新“落子成势”。2022年8月,崂山实验室组建挂牌,成为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集聚包括45位院士在内2200余人的创新型高端人才队伍。
为了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山东加快推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山东已拥有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国字号”科研平台46个,成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攻坚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山东深入实施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推进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十三五”以来,全省共16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占海洋领域全国获奖总数42.1%,居全国第一。
目前,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省级大科学计划,“海燕-X”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10619米,刷新世界纪录;深海Argo浮标具备水下4000米稳定观测能力,填补国内空白;建成全球最大的“两洋一海”区域观测网;海洋深水钻探、海洋生物育种、深海养殖装备等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
强化海洋标准化工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省自2018年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以来,通过实施海洋强省标准化创新工程,加快制定一批覆盖海洋牧场、海洋装备、海水淡化、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等重点方面,支撑现代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标准。
山东省海洋局海洋科技与对外合作处处长武云凌说,山东在省级层面成立海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批建设“山东省海洋国际标准创新中心”,积极推动海洋负排放等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建设海洋标准化管理服务平台、标准化数据库,实现标准制修订、标准查询、信息发布、工作动态等全过程管理。
2018年以来,山东围绕海洋执法、海洋管理、海洋生态修复保护、海洋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立项地方标准项目78项,发布实施24项地方标准。
集聚一流海洋人才,促进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5年来,山东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牵引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吸引各类海洋人才集聚。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目前,山东拥有一支全国数量规模最大、整体实力强大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20人,占全国33%,全国排名第一;在山东入选的海洋领域国家“杰青”达43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山东省科技厅海洋处负责人说,山东加大“筑巢引凤”力度,着力建设高素质海洋队伍。汇聚省级以上涉海科研院所、涉海类院校,组建了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深入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面向海洋领域遴选泰山产业人才团队29个,有效促进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
山东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说,新时代新征程,山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工作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要地,坚持陆上、海上“两个山东”建设协同发力,努力把海洋大省优势转化为经略海洋的山东实践,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栗建昌 王阳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