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三重逻辑

山西新闻网>>理论频道>>理论文摘

时 间
/
分 享
评 论


  

核心阅读
  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助于我们党在新时代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蕴含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一是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天人合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协调。在科学社会主义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处于有机整体当中,具有一体性和同一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质上就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辩证统一。这一价值主张与天人合一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以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与科学社会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契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大同社会实际上是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憧憬的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旨趣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三是以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契合。和而不同、和谐相处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和传承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心中。这与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设想存在着诸多契合点。四是以与人和善的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的契合。与人和善、义利相兼的道德观,其中蕴含的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等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这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社会公平正义、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等价值取向具有内在共通之处。
  主题教育中,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就能够深刻理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

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往开来、守正创新,一以贯之将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这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客观实际,勇于解放思想,源源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为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汲取丰富的理论滋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同志批判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的精神,赋予“实事求是”这一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借用“小康”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概念,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目标。一路走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实现了新升华,突出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上。比如,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等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以“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整个道路、理论、制度的逻辑关系就在这里”等重大论断,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武器。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
  主题教育中,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逻辑,就能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彼此成就、彼此发展、彼此完善、彼此创新。

实践逻辑:以“第二个结合”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因此,要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总结“第二个结合”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结合”中传承中华文明优秀文化基因,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时代内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融入人民的生活实践,融入中华现代文明的构建之中。
  坚持自信自立。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底色。在“结合”中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实践,将中国经验凝练为中国理论,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赓续中不断发展。
  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最鲜明的特征。在“结合”中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共享权益,以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主题教育中,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实践逻辑,就能够深刻理解当前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作者:山西大学党委宣传部 姜锐涵)

(责编:褚嘉琳、温文)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